文章解析

zǎo
méi

朝代:唐作者:齐己浏览量:2
wàn
dòng
zhé
gēn
nuǎn
huí
qián
cūn
shēn
xuě
zuó
zhī
kāi
fēng
yōu
xiāng
qín
kuī
yàn
lái
míng
nián
yīng
xiān
yìng
chūn
tái

译文

万木禁受不住严寒快要摧折,梅树却像独凝地下暖气于根茎,恢复了生机。皑皑的白雪笼罩着山村乡野,昨夜一枝梅花欺雪傲霜绽开。微风吹拂携裹着淡淡的幽香,素雅芳洁的姿态令禽鸟惊窥。明年如果梅花还能按时绽放,希望它先开到人们喜欢的望春台。

逐句剖析

"万木冻欲折":万木禁受不住严寒快要摧折,

"孤根暖独回":梅树却像独凝地下暖气于根茎,恢复了生机。

# 暖独回:指阳气开始萌生。,孤根:单独的根,指梅树之根。孤:突出其独特个性。

"前村深雪里":皑皑的白雪笼罩着山村乡野,

"昨夜一枝开":昨夜一枝梅花欺雪傲霜绽开。

"风递幽香去":微风吹拂携裹着淡淡的幽香,

# 去:一作出。,幽香:幽细的香气。,递:传递。

"禽窥素艳来":素雅芳洁的姿态令禽鸟惊窥。

# 素艳:洁白妍丽,这里指白梅。,窥:偷看。

"明年如应律":明年如果梅花还能按时绽放,

# 应律:古代律制分十二律,有“六律”“六吕”,即黄钟、大吕之类。古时人以十二律推测气候,此处应律是按季节的意思。,如:一作犹。

"先发映春台":希望它先开到人们喜欢的望春台。

# 春台:幽美的游览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早梅》是唐代诗人齐己的咏物诗。此诗描绘作者雪后所见早梅开放之景,借梅花寄托自身情志。运用对比、以景衬梅及语义双关等。首联将梅花与万木对比,突出其不畏严寒;颔联以深雪衬早梅,“一枝开”尽显其独特;颈联细致刻画梅花姿色风韵;尾联语义双关,借梅花渴望先发望春台,表达诗人自身抱负。首联强调梅花抗寒特性,颔联描绘雪中早梅带来的惊喜,颈联从嗅觉、视觉展现其魅力,尾联表明诗人渴望施展才华的愿望。全诗语言清丽,生动呈现“寒雪早梅图”,不仅刻画梅花品性风韵,更借物喻己,展现诗人怀才不遇却自信执着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著名诗僧

齐己(864~937?),唐末诗僧。俗姓胡,名得生,自号衡岳沙门,潭州益阳(今属湖南)人。工诗善琴,擅长行书,风雅放逸,颇有诗名。为诗好苦吟,喜琢炼。其诗多登临酬答、感时伤怀之作,风格清润,语言简淡,在清润平淡中见僻远冷峭之致。代表作品有《早梅》《赠齐己诗》《寄曹松》等。著有《白莲集》《风骚旨格》。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齐己出身乡下贫寒之家,自幼便一边放牛,一边勤勉苦读,对学习满怀热忱,极为刻苦。数年之后,他已能吟诗赋词,其才学被寺院长老慧眼识得,遂被收留于寺中成为和尚。某一年冬日,一场大雪刚过。清晨,齐己外出,瞬间被眼前银装素裹的世界所吸引。不经意间,前方几株傲雪绽放的早梅映入眼帘,更有报春鸟围绕着梅花婉转啼鸣。此般美景,让齐己不禁为之惊叹。回到寺院后,他文思泉涌,当即挥笔写下《早梅》一诗,以记心中所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早梅在严寒中独自绽放的景象,体现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品性与素艳风韵。借早梅形象,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却清高孤傲、坚贞不屈、执着自信的情怀,以及渴望到京城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志向。

2. 写作手法

对比:首联“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将梅花与“万木”作对比。在严寒下,万木几乎枝干摧折,而梅花却能从根茎恢复生机,突出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性。拟人:颈联“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递”字赋予风以人的动作,仿佛风在有意传递梅花的幽香;“窥”字将禽鸟拟人化,生动描绘出禽鸟发现早梅时惊奇的情态,从侧面表现早梅的姿色和风韵。衬托:颔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以山村野外的皑皑深雪为背景衬托早梅,用雪的洁白与寒冷突出早梅独放的奇特与坚韧。

3. 分段赏析

首联运用对比之法,凸显梅花不畏酷寒的特质。“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将梅花与“万木”置于一处对照:严寒时节,万木不堪寒气肆虐,仿佛枝干都要被折断,而梅花的根茎却似凝聚了地下暖气,率先恢复生机。“冻欲折”略带夸张,却借万木极度的凋零,有力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独特个性,与诗题“早梅”遥相呼应。颔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词质朴无华,却韵味无穷。诗人以山村外那片厚厚的积雪为孤梅独放的背景,勾勒出一幅奇特之景。“一枝开”堪称神来之笔:梅花本就比百花更早绽放,而这“一枝”又比其他梅花更早悄然开放,更显其与众不同。此联恰似一幅清新雅致的雪中梅花图:白雪掩盖着孤寂的村落,梅枝如苔点缀着洁白如玉的花朵,这般景致给人带来丰富的美感。“昨夜”二字,流露出诗人因偶然发现这美妙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明确说“昨夜”开放,表明昨日白天还未看到,也暗暗体现出诗人平日里对梅花的关注,极具感染力。颈联“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着重描绘梅花的姿色与风韵,对仗工整精巧。“递”字生动表现出梅花的幽香随着微风轻轻飘散;“窥”字则从禽鸟视角,形象刻画了它们见到素雅高洁的早梅时那副惊奇模样。连禽鸟都如此反应,早梅给人们带来的惊叹就更不言而喻了。这前三联的描写,从整体到局部,由虚至实。首联从宏观上虚拟万木与梅花的不同状态,颔联聚焦于雪中“一枝”早梅,颈联则对这“一枝”进行细致入微的形象刻画,层次清晰。尾联语义双关,意味深长:“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联表面意思易懂,但咏物诗往往寄托着诗人的情思。这里的“望春台”,既指代京城,又似乎蕴含“望春”之意。齐己早年热衷仕途,胸怀壮志,然而科举不顺,未获赏识,常有怀才不遇之感。“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他当时心境的写照。身处偏僻山村,唯有“风”“禽”相伴,却仍能坚守“孤根独暖”,透着一丝孤芳自赏。因其内在蕴含“幽香”,外表呈现“素艳”,故而不甘于在这深雪之中独自寂寞开放,而是满怀期待:来年(或他日)能顺应时节,在“望春台”上崭露头角。言辞之间充满自信,“先发望春台”实则是诗人渴望在京城施展才华、独占鳌头、实现宏大抱负的自信宣告。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围绕咏物写景展开,语言清新秀丽且生动逼真,仿若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极具韵味的“寒雪早梅图”,将难以描绘的景致生动呈现,给人如临其境之感。诗中着重凸显了早梅不惧严寒、傲然独立的独特个性,营造出一种高远深邃的意境。诗人巧妙运用借物喻己之法,含蓄而深刻地将自身怀才不遇却依旧清高孤傲、坚贞不屈、执着自信的节操情怀,融入对早梅的描绘之中,达到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精妙效果。此诗兼具神妙之笔与隽永意蕴,在众多咏物诗作中脱颖而出,堪称诗林“咏物台”上的璀璨明珠。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寻常只将前四句作绝读。其实二十字绝妙,五六亦幽致。

宋方回《瀛奎律髓》

# 气格矫健,绝不似僧家寒俭光景。宜其为少陵所赏识也。

明末清初徐增《唐诗笺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仲素《秋夜曲》

下一篇:唐·白居易《秦中吟十首(其七・轻肥)(一作江南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