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漏水夜何长":漏壶的滴水丁丁作响,秋夜为何如此漫长,
# 何:何其,多么。,漏:古代计时的漏壶,又称漏刻。随着壶中水的滴漏,相应地显示出标志时间的刻度。,丁丁:拟声词,形容漏水的声音。
"漫漫轻云露月光":无边无际的薄云间漏下淡淡的月光。
# 漫漫: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
"秋壁暗虫通夕响":暗处的秋虫一整夜都在鸣叫着,
# 响:鸣叫。,通夕:整晚,通宵。,暗虫:暗处的秋虫。
"征衣未寄莫飞霜":给出征在外的丈夫准备的寒衣还未寄出,此时千万不要下霜。
# 莫飞霜:千万不要下霜。,寄:寄送,寄达。,征衣:出征将士之衣,泛指军服。
唐代诗人
张仲素(769?~819),唐代诗人。字绘之(一作缋之),河间(今河北任丘)人。贞元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官至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张仲素长于绝句和乐府,与王涯、令狐楚并称“三舍人”。其善写闺情,也有歌颂边防将士之作,诗风既能细腻委婉,又能意气昂扬。主要作品有《春闺思》《秋闺思》《塞下曲》《秋夜曲》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闺怨诗。描绘了秋夜女子独守空闺、听漏声虫鸣望明月的场景,通过“征衣未寄莫飞霜”的直白祈愿,将闺怨与边塞情怀交织。
2. 分段赏析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开篇两句描绘了秋夜思妇失眠时的所见所闻。“丁丁”摹写漏壶滴水之声,以听觉渲染秋夜寂静氛围,“夜何长”直接吐露思妇内心对漫漫长夜的无奈与焦灼。“漫漫”形容轻云舒展之态,轻云缓缓移动,月光时隐时现,从视觉角度展现秋夜的清冷与寂寥,通过视听结合,生动勾勒出秋夜漫长、寂静又清冷的特点,也将思妇凄清孤寂的情绪融入其中。“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秋逼”点明时节,秋意渐浓,仿佛是秋的肃杀之气迫使暗虫发出声响。“通夕”二字既如实写出秋虫整夜鸣叫的状态,又巧妙暗示思妇通宵未眠,整夜都被秋虫的声音萦绕,以虫鸣衬出思妇的寂寞难耐,将秋夜的漫长与思妇的失眠状态紧密相连,为后文抒情做铺垫。“征衣未寄莫飞霜”一句,是思妇内心深情的独白。此句看似无理,实则情深。思妇以近乎祈求又似命令的口吻,希望霜雪不要降临,只因丈夫的征衣尚未寄到。这一心理活动的刻画,将思妇对征人的关切、思念与担忧之情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直抒胸臆,点明全诗主旨,使读者深切感受到思妇对丈夫的无限深情。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运用了画龙点睛的笔法。诗的前三句看似是以情感为依托来描摹景致,实则若缺少末句的点破,读者不仅难以从景物中品出深藏的情愫,更无从知晓全诗究竟要抒发何种情感,以及诗中主人公的真实身份。直到最后一句,思妇那浓得化不开、深不见底的心声骤然响起,才彻底揭开了全诗的主旨——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真正想要拨动的,并非寻常琴弦,而是思妇心中那根缠绕着无尽思念、绵延不绝的情弦。
# 这首诗与《秋闺思》相似,也是写一个因想到要为征夫寄寒衣而通宵不眠的思妇,也是写她在这不眠之夜里一直凝望着秋夜的天空、倾听着静夜的声响,同样饱含深情。
不详上海古籍出版社主任编辑陈邦炎
# 这首诗描写了思妇一夜的情思,将秋月、秋虫这些撩人的东西收入诗里,极为生动传神的展现了思妇的愁思,且读来很是意味深长。
不详吉林大学教授张桦
上一篇:唐·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下一篇:唐·齐己《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