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山有石岸":这座山有石岸,
"抵浪如受屠":承受海浪如同遭受屠杀。
"雪阵千万战":浪花如雪阵激战千万回,
"藓岩高下刳":苔岩被削切得高低不平。
"乃是天诡怪":这是天生的奇异怪诞,
"信非人功夫":绝非人力所能雕琢。
"白丁一云取":普通人若想采撷,
"难甚网珊瑚":难度更甚撒网捕珊瑚。
"厥状复若何":它的形态究竟如何,
"鬼工不可图":鬼斧神工难以描摹。
"或拳若虺蜴":时而蜷缩如毒蛇,
"或蹲如虎貙":时而蹲伏似猛虎。
"连络若钩锁":孔洞相连如锁链交缠,
"重叠如萼跗":层叠似花萼相附。
"或若巨人骼":有的像巨人白骨,
"或如太帝符":有的如天帝符箓。
"胮肛筼筜笋":鼓胀的竹节如筼筜笋,
"格磔琅玕株":裂纹似琅玕木交错。
"断处露海眼":断裂处露出海底孔洞,
"移来和沙须":移来时还混合着沙砾须土。
"求之烦耄倪":采掘需劳烦老弱,
"载之劳舳舻":运输靠巨船往返。
"通侯一以眄":权贵瞥一眼便视为珍宝,
"贵却骊龙珠":价值远超骊龙颔下珠。
"厚赐以琛赆":厚赐金银珠宝,
"远去穷京都":千里迢迢运往京师。
"五侯土山下":豪门权贵在土山下,
"要尔添岩龉":要你增添嶙峋的岩谷。
"赏玩若称意":若赏玩满意,
"爵禄行斯须":爵位俸禄即刻到手。
"苟有王佐士":倘若有辅佐君王的贤士,
"崛起于太湖":岂不更该崛起于太湖。
"试问欲西笑":如果问(有人)想要向往西方而笑,
"得如兹石无":能像这块石头一样吗。
晚唐时期文学家
皮日休(834?~883?),唐代文学家。字逸少,后改袭美,号鹿门子、间气布衣等。襄阳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咸通进士,曾任太常博士,后参加黄巢军任翰林学士。皮日休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其诗多酬唱咏物之作,也涉及时政弊端,描述人民悲惨生活之作。其诗一种继承新乐府传统,语言平易近人;一种则逞奇丰富。皮日休的散文颇能继承韩柳古文传统,尤其是小品文善于讥刺时弊,抨击黑暗政治,锋芒毕露。其政论小品文被鲁迅之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代表作品有《正乐府》《三羞诗》。著有《鹿门隐书》《忧赋》《皮子文薮》等。
1. 分段赏析
“兹山有石岸,抵浪如受屠”:此句以动态笔法描写太湖石岸的形态。“抵浪”暗指石岸长期受湖水冲击,“如受屠”以拟人化比喻赋予岩石抗争性,既凸显太湖石经水蚀风化形成的独特纹理(如孔洞、褶皱),又暗示自然力量的残酷雕琢。“雪阵千万战,藓岩高下刳”:“雪阵”喻指浪花翻涌如雪,“千万战”以夸张手法强化湖水与岩石的持久对抗;“刳”字精准刻画水浪对岩壁的切割痕迹,展现太湖石表面沟壑纵横的肌理特征,呼应唐代赏石文化中“瘦、皱、漏、透”的审美标准。“乃是天诡怪,信非人功夫”此句点明太湖石的天然属性。“诡怪”形容其形态奇崛,“非人功夫”强调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与人工雕琢形成对比,体现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白丁一云取,难甚网珊瑚”:“白丁”指平民百姓,“网珊瑚”化用汉代“珊瑚网”典故,极言采集太湖石之艰难。诗人借“难甚”二字,既写采石过程的艰险,亦暗讽权贵对太湖石的病态追捧。“厥状复若何,鬼工不可图”:“鬼工”呼应前文“天诡怪”,以超现实笔法强化太湖石的奇幻形态。诗人直言其形状难以描摹,既展现太湖石的抽象美感,亦暗示人类语言在自然奇观前的无力感。“或拳若虺蜴,或蹲如虎貙”:通过“拳”“蹲”等动词与“虺蜴”“虎貙”等动物意象的类比,将太湖石的嶙峋形态具象化。虺蜴(毒蛇)的蜷曲与虎貙(猛兽)的蹲踞形成张力,凸显太湖石的动势与力量感。“连络若钩锁,重叠如萼跗”:“钩锁”“萼跗”以植物与器物为喻,刻画太湖石的孔洞与层叠结构。“连络”与“重叠”形成空间错落感,体现太湖石“嵌空玲珑”的审美特质,契合中唐文人“尚奇”的审美倾向。“断处露海眼,移来和沙须”:“海眼”指石中孔洞,暗含太湖石形成与海洋侵蚀的关联;“和沙须”描写采石时需清理附着的砂砾。此句以细节补充太湖石的开采过程,增强诗歌的真实性与历史感。“通侯一以眄,贵却骊龙珠”:“通侯”(高官)与“骊龙珠”(稀世珍宝)的对比,揭露权贵对太湖石的奢靡追逐。诗人以“贵却”二字批判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呼应白居易《太湖石》中“争得相牵拂”的讽喻笔法。“苟有王佐士,崛起于太湖”:末句以“王佐士”(贤才)与太湖石并置,既暗讽当权者重石轻才,亦寄托诗人对济世之士的期待。通过“崛起”与“赏玩”的对比,升华全诗对自然与人文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