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兴南游卒未回":尽情南游最终没有返回,
"水工舟子不须催":船工和船夫不必催促。
"政思碧树关心句":正思念着关乎碧树的动人诗句,
"难放红螺蘸甲杯":难以放下那红螺制成的蘸甲酒杯。
"涨海潮生阴火灭":涨潮时海上阴火熄灭,
"苍梧风暖瘴云开":苍梧暖风使瘴云散开。
"芦花寂寂月如练":芦花寂静月色像白绢,
"何处笛声江上来":哪里的笛声从江面上传来。
唐代诗人
曹唐(797?~866?),唐代诗人。字尧宾,桂州(今广西桂林)人,一说郴州(今湖南)人。初为道士,后举进士不第,咸通中官至使府从事。其诗题材,大都取自古代神话传说及六朝志怪小说,迷离缥缈,瑰奇多彩,想象丰富,文辞清丽,对其后游仙诗有所影响。代表作品有《病马》《大游仙诗》《小游仙诗》等。明人辑有《曹从事诗集》1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介绍了诗人南游未归的状态,描绘了南疆涨潮、风暖瘴开及月夜芦花、江上笛声等景象,体现了诗人对文学的眷恋和对宴饮的流连,营造出空灵又带怅惘的意境,表达了其南游中的复杂情感与漂泊之感。
2. 写作手法
对偶:“涨海潮生阴火灭”对“苍梧风暖瘴云开”,两句词性相对、句式工整,既展现了南疆海潮涨落、瘴云散去的自然景象,又体现了岭南地区的气候与地理特征,使诗句富有节奏感。比喻:“芦花寂寂月如练”,将月亮比作白色的丝绸(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夜月色皎洁、柔和的特点,与“芦花寂寂”相呼应,营造出空灵宁静的意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尽兴南游卒未回,水工舟子不须催”,开篇点明诗人南游的状态,游兴正浓却尚未返回,还不让船工和船夫催促。这两句既写出了南游的随性,也隐隐透出一种漂泊未归的意味,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政思碧树关心句,难放红螺蘸甲杯”,写诗人一边思念着那些关乎“碧树”的动人诗句,一边又舍不得放下手中那盛着酒的红螺杯。“思句”与“难放杯”相呼应,体现出诗人在南游中复杂的情感,既有对文学的眷恋,也有对当下宴饮的流连。颈联“涨海潮生阴火灭,苍梧风暖瘴云开”,描绘了南疆的独特景象:涨潮时,海上的“阴火”渐渐熄灭;苍梧一带暖风拂面,弥漫的瘴云也散开了。这两句对仗工整,既写出了岭南的自然特征,也让读者感受到当地气候与风物的独特,展现了诗人对南疆景象的细致观察。尾联“芦花寂寂月如练,何处笛声江上来”,以景作结:寂静的芦花旁,月色像白绢一样皎洁,江面上不知从何处传来了悠扬的笛声。“寂寂芦花”与“如练月”营造出空灵的意境,而“何处笛声”则添了一丝怅惘,让全诗的情感更加绵长。
上一篇:唐·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悲慨》
下一篇:唐·来鹄《鹦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