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kāng
jiǔ
lún
tái

朝代:唐作者:曹唐浏览量:1
shuǐ
qiáo
biān
jiǔ
bēi
sòng
jūn
qiān
lún
tái
shuāng
nián
hǎi
yǎn
shēng
dòng
fēng
shè
wén
jiǎ
fèng
kāi
duàn
yān
shān
yíng
xuān
léi
fēn
míng
huì
jiāng
jūn
zhǎn
lóu
lán
huí

译文

我在长安城郊灞河边上举起这杯酒,为你饯行,送你千里远赴轮台。初霜堵住了泉眼,军旗冻硬不能飘扬,锐利如箭的北风,透入犀牛皮的甲胄,使得甲缝绽裂。沙漠中的远山笼罩着烟雾,好像点燃了烽火,野营时军车围成一圈,圈内圈外鼓声雷动。我想是懂得将军意图的,要是不斩下楼兰王的头颅,是不打算回来的。

逐句剖析

"灞水桥边酒一杯":我在长安城郊灞河边上举起这杯酒,

# 灞水:也称灞河,渭河的支流,流经西安地区。

"送君千里赴轮台":为你饯行,送你千里远赴轮台。

"霜粘海眼旗声冻":初霜堵住了泉眼,军旗冻硬不能飘扬,

# 旗声冻:初雪使旗帜湿而后冻,就不易随风飘扬,等于冻结了它的声音。,海眼:水的流出口。,霜粘:霜冻。

"风射犀文甲缝开":锐利如箭的北风,透入犀牛皮的甲胄,使得甲缝绽裂。

# 犀文:犀牛皮制成的甲胃。

"断碛簇烟山似米":沙漠中的远山笼罩着烟雾,好像点燃了烽火,

# 米:一作火。,碛:砂石积成的浅滩。

"野营轩地鼓如雷":野营时军车围成一圈,圈内圈外鼓声雷动。

# 野营轩地:野外营帐高突地覆在地面上。

"分明会得将军意":我想是懂得将军意图的,

"不斩楼兰不拟回":要是不斩下楼兰王的头颅,是不打算回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康祭酒赴轮台》是唐代曹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围绕友人康祭酒奔赴轮台这一事件展开,既有送别时的不舍与担忧,又有对友人征战沙场的激励与赞美。首联描绘了在灞水桥边设酒为友人饯行的场景,颔联通过描写边塞恶劣的环境,如寒霜凝结、寒风刺骨,突出了征战生活的艰苦,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担忧。颈联进一步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象和紧张的军旅生活,展现出将士们的豪迈气概。尾联则表达了将士们坚定的决心和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期许,体现了对将士保家卫国的赞美。全诗通过对送别场景和边塞征战生活的描写,展现了雄浑壮阔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曹唐(797?~866?),唐代诗人。字尧宾,桂州(今广西桂林)人,一说郴州(今湖南)人。初为道士,后举进士不第,咸通中官至使府从事。其诗题材,大都取自古代神话传说及六朝志怪小说,迷离缥缈,瑰奇多彩,想象丰富,文辞清丽,对其后游仙诗有所影响。代表作品有《病马》《大游仙诗》《小游仙诗》等。明人辑有《曹从事诗集》1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诗人在灞水桥边为康祭酒送上一杯饯行酒,送其奔赴千里之外的轮台。诗中通过对塞外恶劣环境的描写,既体现了深厚的送别之情,又饱含对友人在边塞建立功勋的期望。

2. 分段赏析

首联:“灞水桥边酒一杯,送君千里赴轮台。”点明送别地点在灞水桥边,以“酒一杯”营造出饯行的氛围,直接表明送友人前往千里之外的轮台,简洁地交代了事件,流露出送别之情。颔联:“霜黏海眼旗声冻,风射犀文甲缝开。”诗人想象友人途中遭遇的恶劣气候,霜雪黏附在军旗上,似乎冻结了旗声,狂风劲吹,仿佛能射开犀牛皮制成的铠甲缝隙,生动地描绘出边塞环境的寒冷与艰苦,体现出友人此行的不易。颈联:“断碛簇烟山似米,野营轩地鼓如雷。”描绘塞外独特景色,沙漠中烟雾簇拥,远处的山峦看起来像米粒般大小,野外营地鼓声如雷,展现出塞外的壮阔与战争的紧张气氛,进一步渲染了边塞的环境特点。尾联:“分明会得将军意,不斩楼兰不拟回。”运用典故,激励友人要领会将军的意图,像古人那样坚决杀敌,不建立功勋绝不回来,将诗人对友人的送别之情升华为对其建功立业的殷切期望,使诗歌的情感达到高潮,尽显豪迈之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周昙《秦门·范增》

下一篇:唐·郑世翼《看新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