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ú
chén
ruǎn
zhào
yóu
tiān
tái

朝代:唐作者:曹唐浏览量:1
shù
tiān
tāi
shí
xīn
yún
cǎo
jìng
jiǒng
chén
yān
xiá
xǐng
shēng
qián
shì
shuǐ
kōng
mèng
hòu
shēn
wǎng
wǎng
míng
yán
xià
yuè
shí
shí
quǎn
fèi
dòng
zhōng
chūn
zhī
guī
chù
jiù
táo
yuán
wèn
zhǔ
rén

译文

树木映入进入天台的石路,显得清新,云气平和,草木安静,远远离去尘世的纷扰。面对烟霞,不记得生前之事,看着水和树木,空自怀疑是梦后的自身。常常能听到岩石下的明月旁传来鸡叫声,时不时能听到山洞中传出狗叫声,仿佛带着春意。不知道这个地方该归向何处,只能到桃源去问它的主人。

逐句剖析

"树入天台石路新":树木映入进入天台的石路,显得清新,

"云和草静迥无尘":云气平和,草木安静,远远离去尘世的纷扰。

# 云和草静迥:一作细云和雨动。云和:牟融《天台》:“草静云和一径斜。”

"烟霞不省生前事":面对烟霞,不记得生前之事,

# 省:明白。一作是。

"水木空疑梦后身":看着水和树木,空自怀疑是梦后的自身。

# 后:全诗校:“一作里。”

"往往鸡鸣岩下月":常常能听到岩石下的明月旁传来鸡叫声,

"时时犬吠洞中春":时不时能听到山洞中传出狗叫声,仿佛带着春意。

"不知此地归何处":不知道这个地方该归向何处,

# 何:一作依。,此:一作何。

"须就桃源问主人":只能到桃源去问它的主人。

# 主人:指神话中仙人红桃与碧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刘晨阮肇游天台》是唐代曹唐创作的七言律诗。此诗围绕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的传说展开。诗中描绘了天台山路的清新幽静之景,以及二人在山中如梦似幻的经历,营造出神秘空灵的氛围。首联勾勒出天台山清新幽静之景,奠定空灵超凡基调。颔联展现人物身处仙境似梦非梦的恍惚,传达超脱尘世之感。颈联借鸡鸣犬吠以动衬静,凸显山中神秘清幽氛围。尾联以问询收束,流露对仙境的眷恋与前路的迷茫。全诗通过对景物和人物感受的描写,表达出对仙境的向往和对尘世的超脱之感,体现了唐代游仙诗的浪漫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曹唐(797?~866?),唐代诗人。字尧宾,桂州(今广西桂林)人,一说郴州(今湖南)人。初为道士,后举进士不第,咸通中官至使府从事。其诗题材,大都取自古代神话传说及六朝志怪小说,迷离缥缈,瑰奇多彩,想象丰富,文辞清丽,对其后游仙诗有所影响。代表作品有《病马》《大游仙诗》《小游仙诗》等。明人辑有《曹从事诗集》1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树入天台石路新,云和草静迥无尘”,“新”“无尘”等炼字,写出天台山石路树木清新、环境幽静远离尘世之感,为刘阮二人的仙游之旅营造出空灵清幽的开端。颔联“烟霞不省生前事,水木空疑梦后身”,写刘阮二人身处烟霞水木之间,仿佛忘却前世,怀疑身处梦境,通过对人物心理的刻画,进一步渲染出仙境的虚幻缥缈,体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迷茫与恍惚。颈联“往往鸡鸣岩下月,时时犬吠洞中春”,从听觉角度描绘山中鸡鸣犬吠的景象,以动衬静,展现出山中既宁静又充满生机的氛围,也暗示着此处有仙人居住,增添神秘色彩。尾联“不知此地归何处,须就桃源问主人”,以刘阮二人不知归处,需向桃源主人询问,表达出对仙境的留恋和对前路的迷茫,使整首诗的游仙意境更加悠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拟游仙诗也。言天台石路人迹罕到,刘、阮至此不觉身世俱忘。盖以云草幽寂,疑非尘世;鸡犬相闻,又似人间。故不知归宿在何处,欲寻仙源,一问之也。“烟霞”、“水木”而曰“生前”、“梦里”,说得仙境虚玄,妙在“不省”、“空疑”四字。鸡鸣岩月、犬吠洞春,极清山矣;曰“往往”、“时时”,见仙家景物修异。刘、阮何物骨相,得此奇逢耶?今世遭遇,忽焉出自意表,有不自知其故者,何异于是!尧宾游仙诸作,大抵摹写神仙景事幻化,而寓意悠深,律调多不食烟火人语,非洞彻玄理道妙,不能深刻如是。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迷离惝恍,意境宛然。

清黄寿祺《唐体馀编》

# 此类题曹唐诗最多,皆不脱俗气,此首稍雅。

清屈复《唐诗成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贯休《陈情献蜀皇帝》

下一篇:唐·王翰《春日归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