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将清瑟理霓裳":不拿清越的瑟来伴奏霓裳羽衣舞,
"尘梦那知鹤梦长":尘世的幻梦怎会懂得仙鹤般悠长的仙境之梦。
"洞里有天春寂寂":仙洞之中自有天地,春光静谧永恒,
"人间无路月茫茫":人间却没有通往仙境的道路,月色茫茫一片,令人迷茫。
"玉沙瑶草连溪碧":玉色的沙粒、美玉般的仙草沿着溪流连绵,一片碧绿,
"流水桃花满涧香":流水载着桃花,满涧都飘着芬芳。
"晓露风灯零落尽":晨露消散,风中的灯火零落殆尽,
"此生无处访刘郎":这一辈子,再也无处寻觅曾踏入仙境的刘郎(刘晨)了。
唐代诗人
曹唐(797?~866?),唐代诗人。字尧宾,桂州(今广西桂林)人,一说郴州(今湖南)人。初为道士,后举进士不第,咸通中官至使府从事。其诗题材,大都取自古代神话传说及六朝志怪小说,迷离缥缈,瑰奇多彩,想象丰富,文辞清丽,对其后游仙诗有所影响。代表作品有《病马》《大游仙诗》《小游仙诗》等。明人辑有《曹从事诗集》1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描述了仙境的清幽静谧,有洞中春寂、瑶草碧溪、桃花飘香之景,与人间的迷茫无路形成对照,暗含刘晨、阮肇遇仙典故。表达了对超凡仙境的向往,以及尘世中难寻仙境、理想难遂的怅惘与失落。
2. 写作手法
用典:“尘梦那知鹤梦长”句暗用“王质烂柯”典:晋人王质入山采樵,观仙人弈棋,一局终了,斧柄已朽,世间已过百年。“鹤梦”是仙人的悠长光阴;“人间无路月茫茫”句化用“刘阮天台”典: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归乡后再寻仙境,却“无复路径”。诗中“人间无路”正呼应此典,两个典故暗喻凡人难悟仙境悠长。对比:“洞里有天春寂寂,人间无路月茫茫”句仙境的永恒春天与人间的迷茫月色形成对比,抒发了对仙凡之隔的感慨,尽显现实世界的阻隔与怅惘。
3. 分段赏析
首联“不将清瑟理霓裳,尘梦那知鹤梦长”开篇以“清瑟”“霓裳”暗指仙境的清雅超凡,“尘梦”代指世俗的纷扰,“鹤梦”象征仙人的悠然长逸。两句以对比点出核心:尘世之人困于俗务,无从理解仙境的逍遥,既奠定“仙凡殊途”的基调,也暗含对仙境的向往。颔联“洞里有天春寂寂,人间无路月茫茫”“洞里有天”直写仙境的独特与深邃,“春寂寂”勾勒其静谧永恒的生机;“人间无路”点出凡俗与仙境的隔绝,“月茫茫”渲染尘世的迷茫无依。一静一茫,既强化了仙境的理想化色彩,也流露对人间寻道无门的怅然。颈联“玉沙瑶草连溪碧,流水桃花满涧香”以“玉沙”“瑶草”“流水”“桃花”等意象,细致描绘仙境的澄澈与芬芳:溪畔仙草如碧,涧中桃花漂流、香气弥漫。画面清丽灵动,既是对传说中仙境的具象说明,也寄托了诗人对纯净之境的倾心。尾联“晓露风灯零落尽,此生无处访刘郎”“晓露风灯”暗喻尘世美好易逝,与仙境的永恒形成对比;“刘郎”代指曾入仙境的刘晨、阮肇,“无处访”则点出诗人终究无法抵达理想之境的失落。
# (曹唐)久举不第,尝寓居江陵佛寺中,亭沼境甚幽胜,每日临玩赋诗,得两句曰:“水底有天春漠漠,人间无路月茫茫。”吟之未久,自以为常制皆不及此作。一日,还坐亭沼上,方用怡咏,忽见二妇人,衣素衣,貌甚闲冶,徐步而吟,则唐前所作之二句也。唐自以制以翌日,人固未有知者,何遽而得之?因迫而讯之,不应而去,未十馀步间,不见矣……数日后,唐卒于佛舍中。
不详《太平广记》引《灵怪录》
# 曹唐、罗隐同时,才情不异。罗曰:“唐有鬼诗。”或曰:“何也?”曰:“水底有天春寂寂,人间无路月茫茫。”
宋阮阅《诗话总龟》
# 此亦设为想念之意也。一二即写“怀”字意,言仙凡迥隔,尘梦鹤梦,相去悬绝。三四即承写此意。五六言刘、阮已去,悠悠仙梦,但见"玉沙瑶草”而已,“流水桃花”而已,即结之“无处问刘郎”也。
金元好问《唐诗鼓吹笺注》
# “月茫茫”用奔月事。
清钱谦益、何焯《唐诗鼓吹评注》
# “洞里有天春寂寂,人间无路月茫茫”,玉溪《无题》诗千妖百媚,不如此二语缥缈销魂。
清黄子云《野鸿诗的》
上一篇:唐·曹松《夜饮》
下一篇:唐·李白《赠华州王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