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ài
kǒng
míng
xiān
zhǔ

朝代:唐作者:李山甫浏览量:1
nán
yáng
cǎo
biàn
便
chéng
léi
diàn
pěng
shèng
zhuó
liáng
zhū
xià
píng
qún
xióng
dài
biàn
chú
nán
miàn
wèi
néng
chéng
西
líng
rěn
sòng
gōng
chē
jiǔ
shān
xià
pín
chóu
chàng
céng
wēi
chén
shuǐ
gòng

译文

回忆往昔先帝亲临南阳,光顾我的草庐,自那以后,我便如乘雷电,追随先帝的车舆。我斟酌考量国内各个地方的情况,觉得必须用恰当的方式去平定,约定期限将各路群雄一一铲除。可惜先帝未能完成称帝大业,在西陵送别灵车时,我怎忍心目睹。在九疑山下我频频惆怅,先帝曾许我如鱼得水般的君臣恩遇。

逐句剖析

"忆昔南阳顾草庐":回忆往昔先帝亲临南阳,光顾我的草庐,

"便乘雷电捧乘舆":自那以后,我便如乘雷电,追随先帝的车舆。

"酌量诸夏须平取":我斟酌考量国内各个地方的情况,觉得必须用恰当的方式去平定,

"期刻群雄待遍锄":约定期限将各路群雄一一铲除。

"南面未能成帝业":可惜先帝未能完成称帝大业,

"西陵那忍送宫车":在西陵送别灵车时,我怎忍心目睹。

"九疑山下频惆怅":在九疑山下我频频惆怅,

"曾许微臣水共鱼":先帝曾许我如鱼得水般的君臣恩遇。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代孔明哭先主》是唐代诗人李山甫创作的七言律诗,属咏史怀古题材。诗借诸葛亮视角,以“南阳顾草庐”“雷电揺乘舆”等意象,重现刘备三顾茅庐、创业兴衰等历史片段,末句化用鱼水典故,寄托君臣相得的政治理想。运用用典、情景交融手法,串联历史场景与情感抒发。前几句铺陈追思画面,后以典故收束表意。作品突破常规咏史视角,借孔明哭先主展现君臣情谊,虽被指“缺乏警策之句”,却折射唐代士人对理想君臣关系的追慕。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李山甫(?~?),唐代诗人。唐懿宗咸通年间,累举进士不第。僖宗中和三年前后,入藩镇魏博节度使乐彦祯幕。僖宗文德元年,魏博军乱,乐彦祯父子败亡,李山甫不知所终。李山甫的诗歌间有议论、美刺兼得。其诗语言通俗,自然流畅,颇受白居易、贾岛诗风影响,亦掺杂佛教因果报应思想。《全唐诗》小传亦称赞李山甫“文笔雄健,名著一方”。代表作品有《寓怀》《赴举别所知》《寒食二首》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李山甫借诸葛亮的视角,追忆往昔刘备三顾茅庐,自己如乘雷电般辅佐其成就大业的历程;回顾为刘备谋划“平取诸夏”“锄遍群雄”,助力其逐鹿天下的过往;又写刘备未能完成帝业便离世,自己在西陵送别、于九疑山下惆怅伤怀。借“水共鱼”化用的君臣鱼水情典故,表达对刘备的追思,以及对君臣相知、壮志未酬的叹惋,展现出深厚的君臣情谊与历史兴亡之感。

2. 写作手法

用典:“曾许微臣水共鱼”一句化用《三国志》中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典故。诗人以诸葛亮视角回溯,刘备当年三顾茅庐后,曾以鱼水之喻,表明对诸葛亮的极度倚重与彼此契合的君臣情。此处化用,是借这一经典君臣相知典故,一方面重现往昔刘备与诸葛亮“鱼水相融”的深厚情谊、君臣相得的美好过往;另一方面,结合全诗追思先主的基调,以“曾许”呼应如今刘备离世,凸显诸葛亮对这份君臣情谊的珍视与痛失明主的怅惘,让历史典故成为情感载体,深化了对刘备的追念、对君臣相知相惜的咏叹。

3. 分段赏析

首联“忆昔南阳顾草庐,便乘雷电捧乘舆”,运用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回忆往昔刘备诚心相邀,诸葛亮自此追随刘备,“乘雷电”形象地表现出诸葛亮出山时的风云际会。颔联“酌量诸夏须平取,期刻群雄待遍锄”,展现出诸葛亮的宏伟志向,他谋划着要平定华夏,铲除各路群雄,诗句中透露出诸葛亮的雄心壮志与战略眼光。这两联为后文的抒情做了铺垫,从刘备与诸葛亮的相遇写到诸葛亮的抱负。颈联“南面未能成帝业,西陵那忍送宫车”,笔锋一转,感叹刘备最终未能成就帝业,而自己在西陵送别刘备灵车时,内心充满不忍与悲痛。“南面”指代称帝,“宫车”代指帝王之死,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这一悲壮场景。尾联“九疑山下频惆怅,曾许微臣水共鱼”,借九疑山典故,表达诸葛亮在九疑山下不断惆怅,因为刘备曾许以鱼水之恩,如今大业未竟,刘备已逝,更添哀伤。这两联抒情深刻,将诸葛亮对刘备的悼念与对未竟事业的遗憾表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来鹄《鹦鹉》

下一篇:唐·罗隐《王濬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