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ōng

朝代:唐作者:李山甫浏览量:1
sǒng
cāng
lóng
shì
bào
yún
tiān
jiào
qīng
gòng
zhòng
cái
fēn
biāo
bǎi
chǐ
yún
zhōng
jiàn
cháng
xiào
shēng
fēng
wén
táo
bàng
zhēn
shì
nìng
téng
luó
pān
ěr
fēi
qún
píng
shēng
xiāng
ài
yīng
xiāng
shí
shuí
dào
xiū
huáng
shèng
jūn

译文

(松树)像苍龙一样耸立,气势雄浑仿佛拥抱着云彩,上天赋予它独特的青色,使它与其他树木区分开来。它孤高挺拔,高达百尺,在云中清晰可见,在风中发出一声如人长啸般的声音。桃李依附它,实在是谄媚,藤萝攀附它,也与它不是同类。我平生对它的喜爱就如同与它相识相知,谁能说修长的竹子胜过这松树呢。

逐句剖析

"地耸苍龙势抱云":(松树)像苍龙一样耸立,气势雄浑仿佛拥抱着云彩,

"天教青共众材分":上天赋予它独特的青色,使它与其他树木区分开来。

"孤标百尺云中见":它孤高挺拔,高达百尺,在云中清晰可见,

# 云:一作雪。,孤标:指山、树等特出的顶端。

"长啸一声风里闻":在风中发出一声如人长啸般的声音。

"桃李傍他真是佞":桃李依附它,实在是谄媚,

"藤萝攀尔亦非群":藤萝攀附它,也与它不是同类。

"平生相爱应相识":我平生对它的喜爱就如同与它相识相知,

"谁道修篁胜此君":谁能说修长的竹子胜过这松树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松》是唐代诗人李山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松树为吟咏对象,用“地耸苍龙势抱云”“孤标百尺雪中见”等句描绘其雄伟姿态和孤高品格,将松树与桃李、藤萝对比,突出其坚韧不屈,还引用“此君”典故赋予其文化象征意义。全诗借松抒发情怀,展现了松树的特质与诗人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李山甫(?~?),唐代诗人。唐懿宗咸通年间,累举进士不第。僖宗中和三年前后,入藩镇魏博节度使乐彦祯幕。僖宗文德元年,魏博军乱,乐彦祯父子败亡,李山甫不知所终。李山甫的诗歌间有议论、美刺兼得。其诗语言通俗,自然流畅,颇受白居易、贾岛诗风影响,亦掺杂佛教因果报应思想。《全唐诗》小传亦称赞李山甫“文笔雄健,名著一方”。代表作品有《寓怀》《赴举别所知》《寒食二首》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代咸通年间,社会环境下科举之路不易。李山甫屡试不第,后投身魏博幕府,担任乐彦祯、罗弘信父子从事。他历经应试挫折却坚守气节,便创作了这首诗,借松树来抒发自己的这种情怀,创作时间约在其幕府任职期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松树高大雄伟、孤标独立的形象,通过与桃李、藤萝的对比,体现其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表达了诗人对松树的赞美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地耸苍龙势抱云”,把松树比作苍龙,形象地展现出松树的雄伟气势,如同苍龙般耸立,有要拥抱云朵的磅礴姿态。对比:“桃李傍他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将桃李的谄媚、藤萝的攀附与松树的独立进行对比,突出松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傲岸的品质。反衬:以丑衬美,以桃李、藤萝的依附谄媚(丑)衬松树的独立高洁(美),“桃李傍他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通过描写桃李、藤萝的低俗姿态,突出松树的正直伟岸,用前者的负面形象衬托后者的正面特质。拟人:“孤标百尺云中见,长啸一声风里闻”,“孤标”赋予松树孤高独立的人格化特质,“长啸”将松树拟人化,仿佛它能发出声音,生动展现出松树在风中傲然独立的姿态。托物言志:"地耸苍龙势抱云,天教青共众材分。孤标百尺雪中见,长啸一声风里闻。"通过描写松树如苍龙腾飞的气势、傲雪独立的姿态,寄托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诗人借松树的挺拔不屈,表达自己不愿随波逐流、坚守节操的志向。用典:“谁道修篁胜此君”。此句巧用《世说新语・任诞》中的典故,原典为王徽之寄居时种竹,称“何可一日无此君”,“此君”原指竹子,喻指高雅君子。诗人在诗中以“此君”称松树,将松树与“修篁(竹子)”对比,借典故中对竹的推崇反赞松树,强化松树的君子品格,表达对松的偏爱。

3. 分段赏析

“地耸苍龙势抱云”,此句以“苍龙”为喻,勾勒松树的形态。“耸”字显其挺拔向上之姿,“势抱云”则见其雄伟气势,仿佛松树有环抱云朵的力量。开篇便让松树的高大威严呈现出来,为后文赞其品格奠定基调。“天教青共众材分”,写上天让松树与其他草木共享青色,却暗含松树之青更独特。它不独占青色,却因自身品格在众草木中脱颖而出,既点出共性,又为后文凸显其不凡埋下伏笔,显松的谦逊与卓越。“孤标百尺雪中见”,“孤标”赞其孤高,“百尺”言其高大,“雪中见”凸显其在严寒中的坚韧。即便身处雪地,松树依然挺立,展现不屈风骨,让其形象更添刚毅,显其不畏艰难的品性。“长啸一声风里闻”,以“长啸”拟松树在风中的声响,将静态的树化为动态的“发声者”。这不仅写其形态,更传其神韵,仿佛能听见松的豪迈之声,让松树形象更生动鲜活。“桃李傍他真是佞”,写桃李依附松树,被斥为“佞”。以桃李的趋炎附势反衬松树的独立,批判依附者的姿态,从侧面突出松树的正直不阿,不媚世俗的品格。“藤萝攀尔亦非群”,说藤萝攀附松树也难成同类,进一步以藤萝的攀附对比松树的高洁。即便被攀附,松树仍保持本真,强调其不与依附者同流合污的坚守,显其纯粹。“平生相爱应相识”,直抒胸臆,表达对松树的喜爱与相知。诗人将松树视为知己,情感真挚,拉近与松的距离,让对松的赞美更恳切,显其与松的精神共鸣。“谁道修篁胜此君”,以反问收束,质疑竹子胜过松树。通过与“岁寒三友”一的修篁比较,强化对松的偏爱与称颂,让情感表达更强烈,凸显松在诗人心中的地位。

4. 作品点评

全诗意象丰富、寓意明朗,语言流畅,带着诗的情感。龙、虎、桃李、藤萝、修篁借物写松,比喻恰当、映衬清楚,物我相融,有其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仲素《杂曲歌辞·宫中乐》

下一篇:唐·齐己《乞樱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