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耸苍龙势抱云":(松树)像苍龙一样耸立,气势雄浑仿佛拥抱着云彩,
"天教青共众材分":上天赋予它独特的青色,使它与其他树木区分开来。
"孤标百尺云中见":它孤高挺拔,高达百尺,在云中清晰可见,
# 云:一作雪。,孤标:指山、树等特出的顶端。
"长啸一声风里闻":在风中发出一声如人长啸般的声音。
"桃李傍他真是佞":桃李依附它,实在是谄媚,
"藤萝攀尔亦非群":藤萝攀附它,也与它不是同类。
"平生相爱应相识":我平生对它的喜爱就如同与它相识相知,
"谁道修篁胜此君":谁能说修长的竹子胜过这松树呢。
唐代诗人
李山甫(?~?),唐代诗人。唐懿宗咸通年间,累举进士不第。僖宗中和三年前后,入藩镇魏博节度使乐彦祯幕。僖宗文德元年,魏博军乱,乐彦祯父子败亡,李山甫不知所终。李山甫的诗歌间有议论、美刺兼得。其诗语言通俗,自然流畅,颇受白居易、贾岛诗风影响,亦掺杂佛教因果报应思想。《全唐诗》小传亦称赞李山甫“文笔雄健,名著一方”。代表作品有《寓怀》《赴举别所知》《寒食二首》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松树高大雄伟、孤标独立的形象,通过与桃李、藤萝的对比,体现其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表达了诗人对松树的赞美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地耸苍龙势抱云”,把松树比作苍龙,形象地展现出松树的雄伟气势,如同苍龙般耸立,有要拥抱云朵的磅礴姿态。对比:“桃李傍他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将桃李的谄媚、藤萝的攀附与松树的独立进行对比,突出松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傲岸的品质。反衬:以丑衬美,以桃李、藤萝的依附谄媚(丑)衬松树的独立高洁(美),“桃李傍他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通过描写桃李、藤萝的低俗姿态,突出松树的正直伟岸,用前者的负面形象衬托后者的正面特质。拟人:“孤标百尺云中见,长啸一声风里闻”,“孤标”赋予松树孤高独立的人格化特质,“长啸”将松树拟人化,仿佛它能发出声音,生动展现出松树在风中傲然独立的姿态。托物言志:"地耸苍龙势抱云,天教青共众材分。孤标百尺雪中见,长啸一声风里闻。"通过描写松树如苍龙腾飞的气势、傲雪独立的姿态,寄托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诗人借松树的挺拔不屈,表达自己不愿随波逐流、坚守节操的志向。用典:“谁道修篁胜此君”。此句巧用《世说新语・任诞》中的典故,原典为王徽之寄居时种竹,称“何可一日无此君”,“此君”原指竹子,喻指高雅君子。诗人在诗中以“此君”称松树,将松树与“修篁(竹子)”对比,借典故中对竹的推崇反赞松树,强化松树的君子品格,表达对松的偏爱。
3. 分段赏析
“地耸苍龙势抱云”,此句以“苍龙”为喻,勾勒松树的形态。“耸”字显其挺拔向上之姿,“势抱云”则见其雄伟气势,仿佛松树有环抱云朵的力量。开篇便让松树的高大威严呈现出来,为后文赞其品格奠定基调。“天教青共众材分”,写上天让松树与其他草木共享青色,却暗含松树之青更独特。它不独占青色,却因自身品格在众草木中脱颖而出,既点出共性,又为后文凸显其不凡埋下伏笔,显松的谦逊与卓越。“孤标百尺雪中见”,“孤标”赞其孤高,“百尺”言其高大,“雪中见”凸显其在严寒中的坚韧。即便身处雪地,松树依然挺立,展现不屈风骨,让其形象更添刚毅,显其不畏艰难的品性。“长啸一声风里闻”,以“长啸”拟松树在风中的声响,将静态的树化为动态的“发声者”。这不仅写其形态,更传其神韵,仿佛能听见松的豪迈之声,让松树形象更生动鲜活。“桃李傍他真是佞”,写桃李依附松树,被斥为“佞”。以桃李的趋炎附势反衬松树的独立,批判依附者的姿态,从侧面突出松树的正直不阿,不媚世俗的品格。“藤萝攀尔亦非群”,说藤萝攀附松树也难成同类,进一步以藤萝的攀附对比松树的高洁。即便被攀附,松树仍保持本真,强调其不与依附者同流合污的坚守,显其纯粹。“平生相爱应相识”,直抒胸臆,表达对松树的喜爱与相知。诗人将松树视为知己,情感真挚,拉近与松的距离,让对松的赞美更恳切,显其与松的精神共鸣。“谁道修篁胜此君”,以反问收束,质疑竹子胜过松树。通过与“岁寒三友”一的修篁比较,强化对松的偏爱与称颂,让情感表达更强烈,凸显松在诗人心中的地位。
4. 作品点评
全诗意象丰富、寓意明朗,语言流畅,带着诗的情感。龙、虎、桃李、藤萝、修篁借物写松,比喻恰当、映衬清楚,物我相融,有其韵味。
上一篇:唐·张仲素《杂曲歌辞·宫中乐》
下一篇:唐·齐己《乞樱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