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黯晴碧":夕阳的余晖使晴朗的碧空变得昏暗起来,
"山翠互明灭":山上的翠色在光影交错间忽明忽暗。
"此中意无限":在这里心中有着无限的意趣,
"要与开士说":想要和开士诉说。
"徒郁仲举思":白白地像东汉陈蕃那样惆怅地思念,
"讵回道林辙":哪里能像支道林那样回转车辙前来呢。
"孤兴欲待谁":孤独的兴致想要等待谁来共享呢,
"待此湖上月":只能等待这湖面上的月亮。
初唐诗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进士,后因趋附谄事张易之兄弟受牵连被贬。宋之问是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其诗多应制唱和之作,格律严整,文辞华丽。早期作品词采音韵精切工整,晚期流放途中所作诗,写景抒情,内容充实,含蓄凝炼。代表作品有《题大庾岭北驿》《过蛮洞》《渡汉江》等。著有《宋之问集》。
1. 分段赏析
“夕阳黯晴碧”两句是描写南山傍晚的景色。“夕阳”点明时间是傍晚时分,“黯”字生动地描绘出夕阳的余晖使原本晴朗的碧空变得昏暗、柔和的景象,赋予了天空一种动态的变化。“晴碧”则强调了天空原本的澄澈和湛蓝,与“黯”形成对比,突出了夕阳对天空色彩的影响。“山翠互明灭”进一步描写了山上的翠色在光影交错中的变化,“互明灭”形象地表现出翠色随着光线的明暗而闪烁、隐现的动态过程,仿佛山峦在夕阳的映照下有了生命一般。这两句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黄昏山景图,为全诗奠定了静谧、悠远的基调。“此中意无限”两句表达了诗人面对美景时内心的情感。“此中”指代前面所描绘的夕阳下的南山景色,“意无限”则说明诗人在这美景中感受到了无尽的意趣和感慨。这种意趣可能包含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对人生的思考等复杂的情感。“要与开士说”则表明诗人想要与高僧(开士)分享这种内心的感受,体现出诗人对精神交流和思想共鸣的渴望。这两句诗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色紧密结合,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在面对美景时的内心波动。“徒郁仲举思”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的遗憾和无奈。“徒郁”表示白白地忧愁、郁闷,“仲举思”借用东汉陈蕃(字仲举)的典故,暗示诗人像陈蕃一样有着高洁的情怀和远大的抱负,但却无人理解。“讵回道林辙”则引用东晋高僧支道林(道林)的典故,“讵”表示岂、难道,意思是说监师(被召之人)怎么会像支道林那样改变行程前来赴约呢。这两句诗通过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知音难觅、愿望落空的遗憾和无奈之情,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孤兴欲待谁”两句以景结情,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寥。“孤兴”指孤独的兴致,“欲待谁”则强调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他不知道自己的这份兴致还能与谁分享。“待此湖上月”则将诗人的情感寄托于湖面上的月亮,他只能独自等待着湖月的陪伴。这两句诗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使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在知音难觅后的孤独心境。同时,以景结情的手法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品味诗歌的同时,能够感受到诗歌所蕴含的深远意境。
# 南山夕阳有何意,有何可说?恐开士至亦竟无意无说矣。此中微甚、微甚。谭云:一句深蓄而荡漾(“此中”二句下)。谭云:监师不至,自在言表矣,妙妙。无端又说向湖上月,与夕阳何干,妙甚(末句下)。
明钟云《唐诗归》
# 总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正当以不解解之。
明末清初黄周星《唐诗快》
上一篇:唐·刘禹锡《元日感怀》
下一篇:唐·杜甫《入衡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