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蛰春潜至":惊蛰已过,春天悄然到来,
# 潜:悄悄地。,振蛰:冬天潜伏的昆虫开始活动。
"湘南人未归":可我还远在湘南,未能回归故乡。
# 湘南人未归:以屈原之遭遇喻自己被贬难归。屈原于楚顷襄王时造谗被流放在湘、沅流域,后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
"身加一日长":随着新的一年到来,我又年长了一岁,
# 一日长:指从旧年除夕到新年元旦,过了这一天,年龄便增加一岁。
"心觉去年非":心里觉得过去的一年有很多做得不对的地方。
# 非:缺点、错误。刘禹锡被贬后,仕途之险恶、改革之艰难都可能出乎他的预料,事后不免感到自己的天真、幼稚。故发此感慨。,去年:泛指以往,非实指。
"燎火委虚烬":元日时燃起的燎火如今已化为灰烬,
# 虚烬:木柴焚烧后的灰烬。,委:弃置。,燎火:燎祭之火。古俗,除夕日要焚柴祭祀天地。
"儿童炫彩衣":小孩子们穿着鲜艳的彩衣在那里炫耀。
# 炫:夸耀、炫耀。
"异乡无旧识":我身处异乡,没有熟悉的旧友,
"车马到门稀":元日这天到我门前拜访的车马也非常稀少。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五言律诗。题材上属于节日思乡之作,内容主题围绕着诗人在元日(春节)时身处异乡的所见所感展开。前两联通过“振蛰春潜至”“湘南人未归”等句,暗喻自身如屈原般被贬难归;后两联以“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的节日场景反衬异乡孤寂。全诗表达了诗人在元日时的思乡之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身处异乡的孤独与失意。
2. 写作手法
对偶:“振蛰春潜至,湘南人未归”“身加一日长,心觉去年非”“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四联均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诗歌在形式上整齐美观,韵律和谐,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艺术感染力,同时也更好地表达了诗歌的内容。对比:“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将燎火成虚烬的衰败与儿童穿着彩衣的欢快形成对比,突出了节日氛围中自己内心的复杂感受,以乐景衬哀情,更显诗人的孤独和失意;“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与在故乡时可能的热闹、亲友往来频繁形成对比,强化了身处异乡的孤独感。
3. 分段赏析
《元日感怀》首联点明春天随着惊蛰节气悄然而至,可诗人自己却还远在湘南,未能回到故乡,“未归”二字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颔联写随着新的一年到来,自己又年长了一岁,内心对过去一年的所作所为有了新的认识,觉得过去有很多不足之处,体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自我反思。颈联描绘了元日时的场景,曾经旺盛的燎火如今已化为灰烬,而孩子们穿着鲜艳的彩衣在炫耀,一衰一盛的对比,更衬托出诗人此时内心的复杂情绪,既有对节日氛围的描绘,又有自身孤独的感慨。尾联进一步强调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处境,这里没有熟悉的旧友,元日时上门拜访的车马也很少,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寂寞和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