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游倦千里":漫游已久,让我已厌倦了千里奔波,
"劳生负百年":劳碌的人生辜负了本该悠长的百年光阴。
"未能槎上汉":连乘木筏直上银河都做不到,
"讵肯剑游燕":怎肯像利剑般疾行,去游历燕地。
"白云照春海":白云映照着春天的海面,
"青山横曙天":青山横亘在黎明的天空下。
"江涛让双璧":江涛的壮阔也比不上那两位杰出人物,
"渭水掷三钱":渭水之上抛下三枚钱币。
"坐惜风光晚":静坐时惋惜美好的风光已近黄昏,
"长歌独块然":独自长歌,在孤独中怅然若失。
“初唐四杰”之一
骆宾王(619?~684后),唐代文学家。字观光,又称洛临海,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曾任临海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为僧。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称,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骆宾王的诗以七言歌行见长,多感慨悲愤之词。其五言律诗也时有佳作,托物兴怀。他又善骈文,名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锋芒毕露,慷慨激昂,语言晓畅,感情充沛,气势俊逸。代表作品有《帝京篇》《畴昔篇》《在狱咏蝉》等。著有《骆宾王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山水抒怀诗。描绘了日照海曲的春日自然风光,体现了诗人羁旅的疲惫、对人生的感慨,营造出清远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在漂泊生涯中对自然的欣赏以及处世旷达心境。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诗歌将自然景观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结合,如“白云照春海,青山横曙天”描绘春日盛景,景中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的欣赏;结尾“坐惜风光晚,长歌独块然”则由眼前风光引发情感,将惋惜时光与旷达心境融入其中,实现了景与情的有机融合。对比:“白云照春海,青山横曙天”描绘白云、春海、青山、曙天构成的明丽开阔之景,与“薄游倦千里,劳生负百年”传递的愁苦心境形成鲜明对比,以明朗之景对比内心的沉郁。直抒胸臆:“薄游倦千里,劳生负百年”两句是诗人对自身漂泊生涯的感慨。“倦”字体现出诗人对长途跋涉的疲惫,“负”字则强化了对辜负百年人生的怅然,二字强化了诗人对漂泊生涯的疲惫感。
3. 分段赏析
“薄游倦千里,劳生负百年”两句直抒胸臆,是诗人对自身漂泊生涯的感慨。“倦”字体现出诗人对长途跋涉的疲惫,“负”字则强化了对辜负百年人生的怅然,直白地传递出羁旅的愁苦与人生的无奈。“未能槎上汉,讵肯剑游燕”两句运用典故,“槎上汉”即“槎上掷三钱”的典故,诗人以未能乘槎上天,怎肯仗剑游燕的表述,暗含怀才不遇之感与对人生道路的思索。“白云照春海,青山横曙天”两句描绘海曲春日晨景。白云映照春海,青山横亘曙天,色彩明丽,动静相衬,勾勒出一幅开阔明朗的海天画卷,展现出日照海曲的独特自然风光。“江涛让双璧,渭水掷三钱”两句中“渭水掷三钱”化用典故,与前文“槎上汉”相呼应,在写景与用典中进一步深化对人生的感悟,寄寓复杂的心境。“坐惜风光晚,长歌独块然”两句由景入情,“惜”字流露对时光流逝的惋惜,而“长歌独块然”则以长歌抒怀,彰显出处世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