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尽天水合":大地尽头水天相接,
"朝及洞庭湖":清晨来到了洞庭湖。
"初日当中涌":初升的太阳从湖中涌起,
"莫辨东西隅":让人难辨东西方向。
"晶耀目何在":湖水闪耀得眼睛不知看向何处,
# 晶耀:光芒闪耀。形容日光。
"滢荧心欲无":波光粼粼心神仿佛消失。
# 滢荧:水回旋貌。
"灵光晏海若":洞庭湖的灵光使海若安宁,
# 海若:传说中的海神。
"游气耿天吴":游气让天吴显形。
# 吴:一作枢。
"张乐轩皇至":黄帝来此演奏音乐,
# 轩皇:黄帝轩辕氏。
"征苗夏禹徂":夏禹曾到此征讨三苗。
# 徂:往。
"楚臣悲落叶":楚国臣子屈原悲叹落叶,
# 楚臣:谓屈原。
"尧女泣苍梧":尧帝女儿为苍梧之事哭泣。
"野积九江润":田野因九江之水滋润肥沃,
"山通五岳图":山脉与五岳相连。
"风恬鱼自跃":风平浪静鱼儿自在跳跃,
"云夕雁相呼":傍晚时分大雁相互呼唤。
"独此临泛漾":独自面对洞庭湖波澜,
"浩将人代殊":湖水见证人世变迁。
# 人代:人世。
"永言洗氛浊":希望借湖水洗净污浊,
# 永言:吟咏。永,通“咏”。
"卒岁为清娱":在此度过清心岁月。
"要使功成退":想要功成身退,
"徒劳越大夫":像越国大夫范蠡那样。
# 越大夫:指越国大夫范蠡。他协助越王勾践灭吴称霸后,易名隐遁,泛舟五湖。
初唐诗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进士,后因趋附谄事张易之兄弟受牵连被贬。宋之问是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其诗多应制唱和之作,格律严整,文辞华丽。早期作品词采音韵精切工整,晚期流放途中所作诗,写景抒情,内容充实,含蓄凝炼。代表作品有《题大庾岭北驿》《过蛮洞》《渡汉江》等。著有《宋之问集》。
1. 分段赏析
“地尽天水合,朝及洞庭湖”:开篇描绘诗人到达洞庭湖时,天地尽头水天相接的宏大场景,点明地点与时间,展现洞庭湖的浩渺无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奠定全诗雄浑的基调。“初日当中涌,莫辨东西隅”:生动刻画初升太阳从洞庭湖中心涌起的壮观画面,阳光照耀下,湖面光芒耀眼,让人难以分辨东西方向,进一步凸显洞庭湖的辽阔与日出时的磅礴气势。“晶耀目何在,滢荧心欲无”:继续描写阳光照射下湖水晶莹闪耀,诗人被这光芒晃得几乎看不见,心神也仿佛融入这波光粼粼的湖水中,体现洞庭湖景色对诗人感官与心灵的震撼。“灵光晏海若,游气耿天吴”:运用神话传说,“海若”“天吴”为海神,说洞庭湖的灵光让海若安宁,游气使天吴显形,为洞庭湖增添神秘浪漫色彩,丰富诗歌意境。“张乐轩皇至,征苗夏禹徂”:提及黄帝(轩皇)曾在洞庭之野演奏音乐,夏禹也曾到此征讨三苗,借历史典故,增添洞庭湖的历史厚重感。“楚臣悲落叶,尧女泣苍梧”:“楚臣”指屈原,其悲叹落叶抒发忧国情怀;“尧女”即娥皇、女英,为舜帝驾崩于苍梧而哭泣。借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故事,引发对历史沧桑、人生悲喜的感慨。“野积九江润,山通五岳图”:写洞庭湖周边田野因九江之水滋润而肥沃,山脉与五岳相连,从地理角度展现洞庭湖对周边环境的滋养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风恬鱼自跃,云夕雁相呼”:描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动态画面,风平浪静时鱼儿自在跳跃,傍晚时分大雁相互呼唤,动静结合,展现洞庭湖的生机与和谐。“独此临泛漾,浩将人代殊”:诗人独自面对洞庭湖的波澜,感慨这浩渺湖水见证了人世变迁,引发对历史与人生的思索。“永言洗氛浊,卒岁为清娱”:表达诗人希望借洞庭湖的纯净荡涤世间污浊,在此度过清心愉悦的岁月,体现对洞庭湖的喜爱与向往。“要使功成退,徒劳越大夫”:以范蠡功成身退的典故作结,暗示人生应顺应自然,不可过于追逐功名利禄,为诗歌增添哲理意味。
# 谭云:舟中好眼!钟云:与“汉广不分天”同意,然“地尽”二字深于“汉广”矣。妙在不说出“广”字(“地尽”句下)。谭云:目境奇幻,心境奇幻,从来洞庭诗,只为心目说得有着落,故失之耳。钟云:“心欲无”三字尤写尽浩渺(“晶耀”二句下)钟云:六句敷衍可厌(“灵光”六句下)。谭云:“云夕”妙。谭云:可住(“浩将”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下一篇:唐·董思恭《咏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