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iān
jīn
qiáo
dōng
xún
yàn
yùn

朝代:唐作者:张九龄浏览量:1
qīng
luò
xiàng
tiān
dōng
liú
xíng
shèng
duō
zhāo
lái
féng
yàn
chūn
jìn
què
yán
quán
wěi
huān
shí
yuè
lín
yīng
zuì
ēn
pín
ruò
wéi
nài
rén

译文

清澈的洛水像天上的银河,向东流淌,沿途优美的景致很多。早上遇到宴会心中欢喜,春天快过完了,天气却依然晴和。泉中的鲟鱼在适宜的时节欢快跳跃,林中的黄莺像醉了似的放声歌唱。皇帝如此频繁地赐予恩泽,这般享乐,真让人欢喜得不知如何是好。

逐句剖析

"清洛象天河":清澈的洛水像天上的银河,

"东流形胜多":向东流淌,沿途优美的景致很多。

"朝来逢宴喜":早上遇到宴会心中欢喜,

"春尽却妍和":春天快过完了,天气却依然晴和。

"泉鲔欢时跃":泉中的鲟鱼在适宜的时节欢快跳跃,

"林莺醉里歌":林中的黄莺像醉了似的放声歌唱。

"赐恩频若此":皇帝如此频繁地赐予恩泽,

"为乐奈人何":这般享乐,真让人欢喜得不知如何是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天津桥东旬宴得歌字韵》是唐代张九龄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以天津桥东的宴游场景为题材,通过描绘洛水如天河般清澈东流、泉鱼欢跃、林莺醉歌等自然景物,展现春末宴会的欢愉氛围。此诗表面写宴饮之乐,实则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首联“清洛象天河,东流形胜多”以洛水喻天河,突出景色的壮丽;颔联“朝来逢宴喜,春尽却妍和”以“春尽”转折,隐含春去人散的淡淡哀愁;颈联“泉鲔欢时跃,林莺醉里歌”借鱼跃莺歌的拟人手法,烘托宴席的热闹;尾联“赐恩频若此,为乐奈人何”则感慨恩宠虽频,却难抵时光无常,流露人生无奈之思,既体现张九龄作为政治家的雍容气度,又以细腻笔触捕捉自然与人事的微妙关联,在欢宴中寄寓对人生无常的哲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

张九龄(678~740),唐代大臣、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世称“曲江公”。长安进士,任右拾遗,迁左补阙。开元二十一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张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其五言古诗,对唐诗的发展影响颇大;其五言律诗讲究情致深婉,蕴藉自然。所作《感遇诗》抒怀感事,以格调刚健著称。他还乐于提携后进,王昌龄、孟浩然、王维等皆受其青睐。主要作品有《感遇》《杂诗》《望月怀远》《旅宿淮阳亭口号》等。著有《曲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开元二十年(732年),张九龄任中书侍郎期间,参加了于洛阳天津桥东北斗亭举行的官方旬宴。天津桥作为唐代东都南北通衢的关键节点,既是交通咽喉,也是官方宴饮及文人雅集的重要场所。此诗为旬宴中依既定韵律命题赋诗之作,属同期创作的同主题组诗,其组诗还包括《龙门旬宴得月字韵》《上阳水窗旬宴得移字韵》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宴游诗。通过描绘洛水如天河般清澈东流、泉鱼欢跃、林莺醉歌等自然景物,展现春末宴会的欢愉氛围。此诗表面写宴饮之乐,实则表达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清洛象天河,东流形胜多”将地上的“清洛”(洛水)与天上的“天河”(银河)并置,通过比喻赋予自然景观以神话般的壮阔感。“泉鲔欢时跃,林莺醉里歌”中,“泉鲔”(水中鱼)的跃动与“林莺”(林间鸟)的啼鸣形成联动,同时以“欢时跃”“醉里歌”的拟人化动态,串联水、林两个生态场景,营造生机盎然的画面。

3. 分段赏析

首联“清洛象天河,东流形胜多”以比喻手法开篇,将澄澈的洛水比作天上的银河,突出水的清亮与流动感,“形胜多”则展现东流沿岸的壮丽风光,渲染出一幅开阔优美的自然画卷,奠定全诗清新和谐的基调。颔联“朝来逢宴喜,春尽却妍和”描绘人处自然中的喜悦,早晨遇到宴席的欢庆,虽值春末,但景色依然美丽和谐。“春尽却妍和”形成时间对比,强调春光虽逝却余韵未尽,语言含蓄传达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对当下乐趣的珍视。颈联“泉鲔欢时跃,林莺醉里歌”运用拟人手法,写泉水中的鱼儿欢快跳跃、林中黄莺似醉般歌唱,赋予自然景物人的情感与活力,形象生动地烘托出生机勃勃的氛围,进一步渲染宴会的欢乐气息,表达人与自然共乐的和谐。尾联“赐恩频若此,为乐奈人何”转向人生感慨,写恩赐如自然美景般频繁,人们却难尽享其乐,结尾以反问句式深化情感的复杂性,流露出对恩情的感激和对人生短暂的无奈,使主题从外景向内情升华,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愈《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镜潭》

下一篇:唐·宋之问《洞庭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