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ī

朝代:唐作者:韦应物浏览量:2
gāo
lín
xià
qīng
nán
shān
guī
shēng
lín
jiā
shuāng
bào
ér
zhǎn
zhuǎn
shí
míng

译文

凄清的夏夜,静得可以听见树林中的滴露之声,终南山一声声子规鸟的啼声清晰可闻。耳边又传来邻家的孀妇抱儿哭泣的声音,孤寂的我辗转难眠,何时才会天明。

逐句剖析

"高林滴露夏夜清":凄清的夏夜,静得可以听见树林中的滴露之声,

"南山子规啼一声":终南山一声声子规鸟的啼声清晰可闻。

# 子规:杜鹃鸟,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每到夜晚,啼声悲切,如“不如归去”之声,故名。,南山:终南山,位于长安南。

"邻家孀妇抱儿泣":耳边又传来邻家的孀妇抱儿哭泣的声音,

# 孀妇:寡妇。

"我独展转何时明":孤寂的我辗转难眠,何时才会天明。

# 何时明:一作何为情。,展转:一作宛转。犹辗转;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子规啼》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绘了夏夜之景,通过子规啼声引发情感。首句勾勒出夏夜高林滴露的清幽之景,次句以一声子规啼打破宁静。后两句由景及人,邻家孀妇因子规啼声抱儿哭泣,诗人自己也辗转难眠直至天明。诗中运用借景抒情手法,以夏夜子规啼声营造出哀伤氛围,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对邻家孀妇的同情。全诗语言简洁,却将愁绪与同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情景交融,感染力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时期山水田园派诗人

韦应物(735?~790?),唐代诗人。字义博,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韦氏世为三辅名族,天宝时,为玄宗侍卫。后为滁州、江州刺史及左司郎中,官至苏州刺史。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山水田园诗,与陶渊明并称“陶韦”,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其各体皆擅长,但以五言古体成就最高。风格恬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白居易称其“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代表作品有《采玉行》《夏冰歌》《滁州西涧》等。有《韦苏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于大历末年,推测是诗人在妻子离世之后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一二句,便将笔触落在子规夜啼之上。“高林滴露夏夜清,南山子规啼一声”,清爽宜人的夏夜,本是适合酣眠之时。然而,那来自南山的子规,却在此时啼叫起来,其鸣声悲切,宛如一把锐利的钩子,轻易地拨动了人们的心弦。在这万籁俱寂的深夜,四周空旷宁静,正如高启所云“山空人静声更切”,这突兀的“一声”子规啼,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泛起层层涟漪,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三四句。“邻家孀妇抱儿泣,我独辗转何为情”,邻家的孀妇,在听到这子规夜啼后,深埋心底的伤心事被瞬间勾起。她本就孤苦伶仃,此刻更觉形单影只,孤寂涌上心头,忍不住抱紧孩子,悲泣出声。这一幕场景,任谁见了,都会为之动容落泪。诗人先是被子规的啼声触动,紧接着又听闻孀妇悲切的哭声,不禁对这对孤儿寡妇心生怜悯。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内心的情感如汹涌的潮水,难以平息。这里的“独”字极为精妙,不仅体现出诗人自身的孤独,更表明正因这份孤寂,他才更容易与邻家孀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深刻地展现出诗人对不幸之人发自内心的真切同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必悼亡之后作,次第可怜(一本作可见)。

宋刘辰翁

# (“邻家”二句)可见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利人济物,随感而动。江湖廊庙。随遇而施可矣。

明叶廷秀《诗谭》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

下一篇:唐·杜甫《昔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