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冰连夏处":坚冰即使在夏天也连接着(太白山的)某处,
"太白接青天":太白山高耸入云,与青天相接。
"云塞石房路":云雾遮蔽了通往石头房子的路,
"峰明雨外巅":雨后的山峰在云层之外显得格外明亮。
"夜禅临虎穴":夜晚坐禅时靠近那被称作“虎穴”的地方,
"寒漱撇龙泉":在寒冷中舀取龙泉(的水)来漱口。
# 撇:抛弃。,寒漱:寒凉的激流。
"后会不期日":之后的相聚不必约定日期,
"相逢应信缘":如果相逢,应当相信这是缘分。
中唐诗人,苦吟诗人代表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一作阆仙,自号碣石山人,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一说幽州范阳县(今北京西南)人。早年落拓为僧,法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主簿,世称贾长江,官终普州司仓参军。贾岛与孟郊并称“郊岛”,苏轼称他们为“郊寒岛瘦”。其又与姚合齐名,人称“姚贾”。贾岛的诗以五律见长,作诗以苦吟著称。他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工,“推敲”这一典故即由其斟酌诗句“僧敲(推)月下门”而来。其诗多投献酬赠之作,取眼前荒僻冷落景色,抒一已穷愁幽独之情,风格清奇峭僻。代表作品有《题李凝幽居》《忆江上吴处士》,有《长江集》传世。
1. 分段赏析
首联里“坚冰”之景绝非虚妄之笔,而是对现实景致的如实摹写,精准地勾勒出“送僧”所往之地的环境特征——山峦高耸入云,寒气凛冽逼人。“石房”,恰似石屋一般,乃是以石头精心堆砌而成的居所,此类居所多为僧人或隐士所钟爱,是他们远离尘世喧嚣、潜心修行悟道的清幽之地。遥想古人鲍溶,在其《送僧文江》一诗中,便有“吴王剑池上,禅子石房深”的妙句,以细腻笔触描绘出僧人幽居石房的清幽意境。颔联则引领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探寻僧人归返太白山后的居处情景。那“石房”之前,蜿蜒的小径定然被如纱似雾的云气所遮蔽,朦胧而神秘;而峰巅之上,经过雨水的冲刷洗礼,愈发显得明净澄澈,超凡脱俗。此景之中,既蕴含着禅者于云雾缭绕之路豁然开朗、明心见性的禅悟真谛,又巧妙地以云之高洁无瑕、峰之坚毅不拔来隐喻归僧超凡脱俗的品格与坚定不移的意志。颈联笔锋一转,将我们的视线拉回寺内,描绘出归僧在寺内那处号称“虎穴”的幽僻之地旁,静心凝神、参悟夜禅的动人场景。清凉的泉流在寺中潺潺流淌,那潺潺水声,在寂静的夜晚愈发清晰可闻,宛如天籁之音。诗人以这灵动的泉流之音,巧妙地衬托出寺内的静谧氛围,将归僧静心息虑、参禅悟道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这位僧人深深的钦敬之情。尾联中,诗人再次点明“送僧”的题旨,坦言今日送别之际,并未与僧人约定日后相逢再会的日期,一切皆随缘而定。“不期”,意味着未曾预先约定;“缘”,便是那冥冥之中牵引着众生的因缘。诗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与别离,皆因往昔因缘所致,今日一别,他日若有相逢之机,亦是缘分使然,无需刻意强求,只需顺其自然,静待因缘的安排。
上一篇:唐·虞世南《拟饮马长城窟》
下一篇:唐·和凝《杂曲歌辞·杨柳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