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西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1
sān
hái
zhù
shēng
yān
zài
yóu
hán
qíng
shuǐ
chóng
shàng
càn
gōng
lóu

译文

在寺里住了三天,离开时又停留,此生哪里还能再游此地。带着情感的碧绿溪水,我再次登上了水西寺的高楼。

逐句剖析

"三日去还住":在寺里住了三天,离开时又停留,

"一生焉再游":此生哪里还能再游此地。

"含情碧溪水":带着情感的碧绿溪水,

# 碧溪水:碧绿的溪水,指泾溪水。

"重上粲公楼":我再次登上了水西寺的高楼。

# 粲公楼:即水西寺楼。粲公,隋代高僧,即被称为“禅宗三祖”之一的僧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水西寺》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五言绝句。这是一首纪游诗,前两句写作者在水西寺盘桓三日、欲去还留,不知此生能否再来;后两句写泾溪水含情脉脉,而自己重上寺中高楼,留下无尽遐思。此诗不直接描绘山水,而是以“情”贯穿,叙写游兴与登临之感,景色蕴含在情感之中,需细细品味才能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杜牧所作。开成四年(838),他即将离开宣州返回京城长安,心生感慨而写下此诗。杜牧曾两次在宣州担任幕府吏,第一次赴扬州时离宣州不远,且年仅三十一岁,未有太深的离别愁绪;而此次是远回长安,他已三十七岁,两鬓渐白,感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觉得此生或许难再重游宣州,便有了诗中的情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通过描写三日停留后仍不舍离去、感叹一生难再重游的心情,以及带着情意面对碧溪水、再次登上粲公楼的情景,抒发了对水西寺的眷恋与对时光易逝、重逢难期的怅惘。

2. 分段赏析

“三日去还住,一生焉再游。”前两句聚焦诗人三日游览中的纠结:想离去却又不舍停留,一生漂泊不定,不知能否再游此地。字里行间满是失而不得的怅惘,升沉不定的愁绪暗藏其中。诗人笔法巧妙,山寺的幽美景致并未直接铺陈,而是融入“去”与“住”的内心波动,将眼前景物化为心中情思。正是这份流连,让诗人在山间花雨中暂忘尘嚣,情景交融,更显游兴之浓。“含情碧溪水,重上粲公楼。”后两句转写溪水与登楼:碧绿的溪水本无情,此刻却似含着情意,仿佛为“还住”的决定而动容;带着这份兴致,诗人重上粲公寺楼。不直接说自己留恋,而借溪水有情来体现;不直白写观景之乐,而以登楼之举暗示,用语委婉却意味深长。正如“景愈藏,境界愈大”,寺中美景藏于登楼的动作里,引人无尽遐想。这与诗人《念昔游》中“古木回岩楼阁风”的意境相呼应,恰是重上高楼所见景致的生动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今榜壁间,而集中不载,乃知前人好句零落多矣。

宋周紫芝《竹坡诗话》

# 与朱放《题竹林寺》同意,而此更为含蓄。

清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

# 首二句言欲去还留,恐胜游之不再,与朱放《题竹林寺》云:“殷勤竹林寺,更得几回过。”意境极相似。但朱诗言再来不易,即截然而止。杜诗后二句更申其意,谓碧溪无情之水,若为我含情,登临吟眺,馀兴未尽,乃更上高楼,写足其恋恋之意。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贺《北中寒》

下一篇:唐·高适《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