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uān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1
jìng
yuān
nián
nián
jiào
shǔ
mén
zhì
jīn
xián
hèn
zhōng
diào
cán
hún
fāng
cǎo
cháng
jié
hóng
huā
rǎn
xuè
hén
shān
chuān
jìn
chūn
shuí
lùn

译文

杜宇究竟有什么冤屈,年年在蜀地的门前哀鸣。直到如今,它还心怀积恨,永远地哀悼着那残破的灵魂。芳草萋萋,让人愁肠百结,红花似火,却染上了血痕。山川一片春色,杜鹃的呜咽又有谁能真正理解?

逐句剖析

"杜宇竟何冤":杜宇究竟有什么冤屈,

# 杜宇: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周代末年,杜宇在蜀地称帝,号望帝。晚年时,辖地发生洪水,杜宇派遣宰相鳖灵治水。鳖灵察看地形,疏导洪水,蜀民得救。杜宇为表彰鳖灵的治水功业,于是让帝位给鳖灵,自己则隐居西山,传说死后化作杜鹃,每到春耕时节,杜鹃鸣叫,蜀地百姓听后就说“我望帝魂也”,于是称杜鹃为“杜宇”。

"年年叫蜀门":年年在蜀地的门前哀鸣。

"至今衔积恨":直到如今,它还心怀积恨,

# 衔:怀着,含着。

"终古吊残魂":永远地哀悼着那残破的灵魂。

# 残魂:当指古蜀帝杜宇之魂。

"芳草迷肠结":芳草萋萋,让人愁肠百结,

"红花染血痕":红花似火,却染上了血痕。

# 血痕:古时有杜鹃啼血之说。

"山川尽春色":山川一片春色,

"呜咽复谁论":杜鹃的呜咽又有谁能真正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杜鹃》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杜鹃鸟为题,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杜鹃鸟在古代传说中是蜀帝杜宇的化身,因被迫让位,化为杜鹃鸟,每年暮春啼叫,声似“不如归去”,其声凄切,甚至啼血。杜牧的这首诗以杜鹃为线索,描绘了杜鹃鸟的悲鸣与自然景象,表达了对命运不公的哀怨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将杜鹃鸟的悲鸣拟人化,赋予其“衔积恨”“吊残魂”的情感,象征着对命运的无奈与对过往的哀悼。诗人通过“芳草迷肠结。”与“红花染血痕。”的对比,将自然的美好与杜鹃的悲惨命运形成反衬,进一步强化了诗中的悲情。诗人通过“芳草迷肠结。”与“红花染血痕。”的对比,将自然的美好与杜鹃的悲惨命运形成反衬,进一步强化了诗中的悲情。这首诗通过对杜鹃鸟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语言简洁而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而富有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杜鹃》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的开篇“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门。”点明了杜鹃鸟的悲惨命运,暗示其冤屈未得昭雪。接着,“至今衔积恨,终古吊残魂。”进一步表达了杜鹃鸟对命运的怨恨和对过往的哀悼。中间两联“芳草迷肠结,红花染血痕。山川尽春色,呜咽复谁论。”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杜鹃鸟的悲凉与无奈,同时也隐喻了诗人自身的处境。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门。至今衔积恨,终古吊残魂。芳草迷肠结,红花染血痕。山川尽春色,呜咽复谁论。”整首诗通过杜鹃鸟的悲鸣以及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生命脆弱和命运不公的感慨。铺垫:开篇“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门。”面对杜鹃的种种传说,作者直接对年复一年哀鸣不止的杜鹃提出疑问,展开想象,为后文的内容做铺垫。用典:后句运用典故,古有传说,杜鹃鸟叫声像“不如归,不如归”,鸣时滴血,血滴花红,这就成了杜鹃花。血染红花,描写了一个凄惨的氛围,表现出杜鹃的不幸,同时暗喻自己。反问:尾联“山川尽春色,呜咽复谁论。”以反问的形式,直抒诗人内心的悲愤与无奈,情感达到高潮。

3. 分段赏析

首联:“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门。”诗人开篇便以疑问的语气发问,直截了当地点出杜鹃鸟的“冤屈”。杜宇的传说为杜鹃鸟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而“竟何冤”三字则强调了这种冤屈的深重,仿佛在质问这无尽的悲鸣究竟为何而来。“年年叫蜀门”则进一步描绘了杜鹃鸟年复一年的哀鸣,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颔联:“至今衔积恨,终古吊残魂。”此联进一步描写杜鹃鸟的悲愤与哀怨。“至今”和“终古”强调了时间的久远,表明这种冤屈和悲愤并非一时之痛,而是跨越了千年。“衔积恨”和“吊残魂”则生动地描绘了杜鹃鸟对往事的耿耿于怀,仿佛它始终无法忘却那段悲惨的历史,这种情感的积累使得杜鹃的形象更加悲愤和凄凉。颈联:“芳草迷肠结,红花染血痕。”颈联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进一步烘托杜鹃鸟的悲惨命运。“芳草迷肠结”中,“迷”字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愁怨,而“肠结”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纠结与痛苦。后句“红花染血痕”运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描绘了一个凄惨的氛围,红花仿佛被杜鹃的血泪染红,进一步强化了杜鹃的不幸与悲惨,同时也暗喻了诗人自身的遭遇。尾联:“山川尽春色,呜咽复谁论。”尾联以反问的语气收束全诗。“山川尽春色”描绘了春光明媚的景象,但与杜鹃鸟的悲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杜鹃鸟的不幸和诗人的悲愤。“呜咽复谁论”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暗示了诗人仕途不顺、无人理解的处境,同时也照应了首联的“冤”,使全诗的结构更加完整,情感更加深沉。

4. 作品点评

《杜鹃》整首诗情感真挚,沉痛悲凉,通过对杜鹃鸟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叹,读来令人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寄浙东韩八评事》

下一篇:唐·许浑《忆长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