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向沧江看不真":曾经在沧江之上远远眺望,未能看清鹭鸶的真切模样,
"却因图画见精神":反倒凭借一幅图画,窥见了它内在的精神气韵。
"何妨金粉资高格":即便用金粉来衬托它的高洁品格也无妨,
"不用丹青点此身":但它本真的身姿,根本无需丹青笔墨的点染修饰。
"蒲叶岸长堪映带":长长的蒲叶沿着河岸舒展,与它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荻花丛晚好相亲":傍晚的荻花丛中,它自在栖息,仿佛与自然亲昵相伴。
"思量画得胜笼得":想来,用画笔留住它的神采,远胜过将它关进笼子,
"野性由来不恋人":它那向往自由的野性,从来就不依恋人间的束缚啊。
晚唐著名诗僧
齐己(864~937?),唐末诗僧。俗姓胡,名得生,自号衡岳沙门,潭州益阳(今属湖南)人。工诗善琴,擅长行书,风雅放逸,颇有诗名。为诗好苦吟,喜琢炼。其诗多登临酬答、感时伤怀之作,风格清润,语言简淡,在清润平淡中见僻远冷峭之致。代表作品有《早梅》《赠齐己诗》《寄曹松》等。著有《白莲集》《风骚旨格》。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题画兼赠友诗。诗中描绘画中鹭鸶的形态神韵,如可能展现其在水畔、芦苇间的清雅之姿;同时借题画之机,向孙郎中传递情谊。既赞画作之妙,也含对友人的问候,表达了清雅闲逸的心境与友人间的真挚情意。
2. 写作手法
烘托:“蒲叶岸长堪映带,荻花丛晚好相亲”,“岸长”的蒲叶相互映衬,铺展开阔清幽的水边背景,借“丛晚”的荻花营造柔和亲昵的氛围,侧面烘托核心意象的闲适自在,使其仿佛融入自然、与景物相融,尽显恬淡清幽之态。
3. 分段赏析
首联“曾向沧江看不真,却因图画见精神”以对比开篇,写诗人曾在沧江之上亲见鹭鸶,却因江水浩渺、距离所限未能看清其全貌;反倒是通过画作,才得以窥见它的精神气韵。这里的“看不真”并非否定自然,而是以“图画”为媒介,巧妙引出鹭鸶“精神”的可感,即便脱离原生环境,其内在神韵仍能穿透物象,为下文咏其品格埋下伏笔。颔联“何妨金粉资高格,不用丹青点此身”聚焦鹭鸶的外在与内在之美。“金粉”“丹青”皆为人工修饰之物,诗人却说,即便以金粉烘托其高洁格调也无妨,但它本身根本无需丹青点染,因为其美源于本真,而非外在雕琢。这两句既赞鹭鸶“高格”天成,也暗含对“自然之美优于人工修饰”的哲思,将对物象的描摹升华为对本真品格的推崇。颈联“蒲叶岸长堪映带,荻花丛晚好相亲”转入对鹭鸶生存环境的描绘:长长的蒲叶沿岸舒展,与鹭鸶相互映衬;傍晚的荻花丛中,它自在栖息,仿佛与自然亲昵相伴。“映带”“相亲”二词,赋予自然景物与鹭鸶以和谐的互动感,既勾勒出清新幽静的画面,更凸显鹭鸶“野性”中与自然相融的自在本质,它的美,恰在于不脱离原生环境的本真状态。尾联“思量画得胜笼得,野性由来不恋人”以议论收尾,直点主旨。“画得”虽能留存其形,却远胜过于“笼得”的禁锢,因为鹭鸶的“野性”本就不依恋人间的束缚。这里的“野性”并非粗野,而是对自由的坚守、对自然本性的执着。诗人借鹭鸶“不恋人”的特质,既收束全诗对其形象的刻画,更将情感推向高潮:对自由的赞美、对束缚的否定,尽在其中,也暗含诗人自身对超脱世俗、坚守本真的精神追求。
上一篇:唐·孟浩然《初春汉中漾舟》
下一篇:唐·徐铉《景阳台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