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pǐn
èr
shí
·
·
rán

朝代:唐作者:司空图浏览量:1
shí
shì
zhū
lín
dào
shì
wǎng
zhuó
shǒu
chéng
chūn
féng
huā
kāi
zhān
suì
xīn
zhēn
duó
qiáng
pín
yōu
rén
kōng
shān
guò
shuǐ
cǎi
pín
yán
qíng
yōu
yōu
tiān
jūn

译文

遍野的花草任你随手采摘,何必到书里核对什么标本。和你胸中的题旨一起升华,倩诗笔匠心独运点染成春。花期到来时自会缤纷满园,春风春雨催发希望的蓓蕾。要真切地描享自然的丰禾,好心的美化也会败兴失神。索性到深山充作莽林野老,和山家一起乘兴雨后采蘋。只要你能把感情溶入自然,自然将献给你无限的天真。

逐句剖析

"俯拾即是":遍野的花草任你随手采摘,

"不取诸邻":何必到书里核对什么标本。

"俱道适往":和你胸中的题旨一起升华,

# 适往:适即往,二字同义,即相往,相从。如说:无所适从。

"著手成春":倩诗笔匠心独运点染成春。

# 成春:描画成春色的自然美景。,著手:即着手,著为着的本字。

"如逢花开":花期到来时自会缤纷满园,

# 如逢:谓花开花落,一任自然,天成天遇。

"如瞻岁新":春风春雨催发希望的蓓蕾。

# 如瞻:谓四时景象,代谢自然,无劳搜求。

"真与不夺":要真切地描享自然的丰禾,

# 真与:真:客观事物;与,也作予,谓(造化自然所)赐与赋与。

"强得易贫":好心的美化也会败兴失神。

# 贫:贫乏,贫困,枯槁。

"幽人空山":索性到深山充作莽林野老,

# 空山:罕有人烟的深山。,幽人:幽居之人,指隐士。

"过水采蘋":和山家一起乘兴雨后采蘋。

# 采蘋:蘋:一作苹。即采撷苹(蘋)草。,过水:一作过雨。即雨过,雨后。

"薄言情晤":只要你能把感情溶入自然,

# 情晤:心领心会。,薄言:古诗发语词。

"悠悠天钧":自然将献给你无限的天真。

# 天钧:指天地运转,四时代谢,有如轮盘,借比天下万物生长运行的自然规律。语出《庄子·齐物论》:“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悠悠:长远,无涯无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诗品二十四则・自然》是唐代司空图创作的诗歌理论篇章,作为《诗品二十四则》中的一则,其专注于阐述“自然”这一诗歌风格与美学境界。诗开篇“俯拾即是,不取诸邻”,阐明自然诗境素材源于对身边事物的真切感知,无需向外界强求。随后“俱道适往,著手成春”,突出诗人顺应自然之道,创作便能轻松营造美好诗境。“如逢花开,如瞻岁新”以花开、岁新为喻,尽显自然诗风的清新与生机。“真予不夺,强得易贫”从本质层面揭示真诚顺应自然对获取灵感的重要性,强行创作只会导致作品空洞。“幽人空山,过雨采蘋”描绘幽人空山雨后采蘋画面,生动诠释自然诗风的创作情境与诗人和自然的融合。结尾“薄言情晤,悠悠天钧”强调以质朴之情与自然交流,所获感悟如同天地运行般悠远和谐,不着痕迹,将自然诗风追求的与天地浑然一体的至高境界展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层层深入,对自然诗风的内涵、创作方式及追求境界进行了精妙且深刻的阐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司空图(837~908),唐代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咸通进士,官至知制诰、中书舍人,后隐居中条山王官谷。司空图工文能诗,亦擅书法。其论诗极力推崇王维、韦应物,强调“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对后代严羽、王士禛等人的诗论颇有影响。其诗作以写景咏物、反映隐居生活为主。苏轼谓其“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遗风”(《东坡题跋》)。代表作品有《河湟有感》《狂歌》,后人辑有《司空表圣文集》《司空表圣诗集》行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诗品二十四则》是司空图所写。唐朝末年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司空图早年中进士,曾任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却仕途坎坷,历经浮沉。他深知仅凭个人之力难以改变世风日下的现状,遂抱着逃避现实的态度辞官返乡,隐居于河中中条山王官谷,寄情山水花鸟。为给心灵寻求寄托,构建冲淡、超诣的境界,加之受中国古代生产、思维方式,中国文化发展进程、唐朝文化氛围以及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最终创作了以诗论诗的《诗品二十四则》。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诗品二十四则·自然》开篇便以“俯拾即是,不取诸邻”表明自然诗境的素材信手可得,无需外求,点明创作应源于对周遭真实的感知。“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强调诗人顺应自然之道,下笔即可营造美好诗境,彰显自然诗风创作的顺遂。“如逢花开,如瞻岁新”运用生动比喻,将自然诗风比作花开、岁新,突出其清新美好与蓬勃生机。“真予不夺,强得易贫”从创作本质出发,指出秉持真诚、顺应自然才能获取灵感,强行索取会致作品贫瘠。“幽人空山,过雨采蘋”描绘幽人于空山雨后采蘋的画面,诠释自然诗风的创作情境,展现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收尾“薄言情晤,悠悠天钧”则以清淡质朴之情与自然交流,传达出所获感悟如天地运行般悠远和谐,不着痕迹,将自然诗风追求的与天地浑然天成的至高境界推向极致,整首诗层层递进,对自然诗风的内涵、创作方式及追求境界进行了精妙阐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阙题》

下一篇:唐·李贺《新夏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