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中还梦别":在离别之中又梦到离别,
"悲后更生悲":悲伤之后更增添了悲伤。
"觉梦俱千里":醒来和梦中都相隔千里,
"追随难再期":想要追随(对方)再难有相期的机会。
"翻思梦里苦":回想梦中的痛苦,
"却恨觉来迟":却又恼恨醒来得太迟。
"纵是非真事":即使(梦中的相聚)不是真实的事情,
"何妨梦会时":又不妨碍在梦中相会的时候。
唐代诗人
长孙佐辅(?~?),唐代诗人。朔方(今陕西靖边)人。举进士不第,其弟长孙公辅于德宗贞元间为吉州刺史,遂往依之。后终不宦,隐居终生。其工诗,长于古乐府,辛文房称其“诗格词情,繁缛不杂,卓然有英迈之气”。其诗《拟古咏河边枯树》《寻山家》均为名作。著有《长孙佐辅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离别与梦境诗。这首诗描绘了离别之后在梦中相见的情景,将现实中的离别之痛与梦境中的相见相互交织,深入刻画了诗人在离别情境下复杂的情感世界。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别中还梦别,悲后更生悲”,直接抒发了诗人在离别之际又于梦中离别,悲伤不断叠加的深切痛苦之情,毫不掩饰地表达出内心的哀伤。“纵是非真事,何妨梦会时”,则直白地表明即便梦境中的相会不是真实发生的事,也不妨碍在梦中与对方相聚,直接抒发了对梦境慰藉的渴望和珍视。情景交融:“觉梦俱千里,追随难再期。翻思梦里苦,却恨觉来迟”,将诗人内心的感受与现实和梦境的情景相融合。“觉梦俱千里”描绘出无论在现实还是梦境中,诗人与对方都相隔遥远的情景,烘托出一种孤独和无奈的情感;“追随难再期”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无法相聚的悲伤。而“翻思梦里苦,却恨觉来迟”把诗人对梦中相见之苦的回味以及梦醒后的遗憾之情,与梦境和现实的情景紧密结合,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虚实结合:“觉梦俱千里,追随难再期。翻思梦里苦,却恨觉来迟”诗中“觉”代表现实,“梦”代表虚幻。诗中“觉梦俱千里”将现实中与对方的距离遥远和梦境中同样无法靠近的情景相结合。“翻思梦里苦,却恨觉来迟”一边是回忆梦中相见的情景(虚),一边是回到现实后对梦醒的遗憾(实),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深刻地表现出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和对相聚的期盼。
3. 分段赏析
首联“别中还梦别,悲后更生悲”,直接点明主题,“别中还梦别”描绘出在已经处于离别状态时,又梦到离别的情景,这种重复的离别体验让悲伤不断加深。“悲后更生悲”则进一步强调了悲伤的累积,每一次的离别和梦境都让诗人的悲伤之情愈发浓烈。颔联“觉梦俱千里,追随难再期”,从现实和梦境两个角度描述了与对方的分离。“觉梦俱千里”说明无论是醒来还是梦中,都与对方相隔千里之遥,强调了距离的遥远和相聚的困难。“追随难再期”则表达出诗人想要追随对方,但却难以再有相聚机会的无奈和绝望,进一步深化了离别之苦。颈联“翻思梦里苦,却恨觉来迟”,刻画了诗人对梦境的复杂情感。“翻思梦里苦”是诗人回想梦中的情景,梦中的相见是虚幻的,但却充满了痛苦和无奈。“却恨觉来迟”则表现出诗人对醒来这一现实的恼恨,因为醒来意味着要面对与对方分离的现实,体现出诗人对梦境的留恋和对现实的无奈。尾联“纵是非真事,何妨梦会时”,是诗人的自我安慰。“纵是非真事”承认了梦中的相聚不是真实的事情,但“何妨梦会时”则表达了诗人珍惜梦中与对方相会时光的态度。即使在梦中,也能与对方相聚,这让诗人感受到了一丝慰藉,也体现出诗人对对方的深深思念。
上一篇:唐·李商隐《赠刘司户(蕡)》
下一篇:唐·白居易《偶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