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ài
bié
hòu
mèng
bié

朝代:唐作者:长孙佐辅浏览量:1
bié
zhōng
hái
mèng
bié
bēi
hòu
gèng
shēng
bēi
jiào
mèng
qiān
zhuī
suí
nán
zài
fān
mèng
què
hèn
jiào
lái
chí
zòng
shì
fēi
zhēn
shì
fáng
mèng
huì
shí

译文

在离别之中又梦到离别,悲伤之后更增添了悲伤。醒来和梦中都相隔千里,想要追随(对方)再难有相期的机会。回想梦中的痛苦,却又恼恨醒来得太迟。即使(梦中的相聚)不是真实的事情,又不妨碍在梦中相会的时候。

逐句剖析

"别中还梦别":在离别之中又梦到离别,

"悲后更生悲":悲伤之后更增添了悲伤。

"觉梦俱千里":醒来和梦中都相隔千里,

"追随难再期":想要追随(对方)再难有相期的机会。

"翻思梦里苦":回想梦中的痛苦,

"却恨觉来迟":却又恼恨醒来得太迟。

"纵是非真事":即使(梦中的相聚)不是真实的事情,

"何妨梦会时":又不妨碍在梦中相会的时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代别后梦别》是唐代诗人长孙佐辅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整首诗围绕“别中还梦别”这一线索展开,“悲后更生悲”将离别的痛苦逐步加深。颔联两句形成现实与梦境的对照,凸显出离别后距离的遥远和再次相聚的渺茫。颈联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虚实相互交织所带来的矛盾心理。尾联流露出诗人对于梦境慰藉既有所期待又充满纠结的矛盾态度,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唐代送别诗在情感表达方面的独特特征。在这首诗里,诗人运用直抒胸臆与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抒发了离别后的思念和梦境中的复杂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长孙佐辅(?~?),唐代诗人。朔方(今陕西靖边)人。举进士不第,其弟长孙公辅于德宗贞元间为吉州刺史,遂往依之。后终不宦,隐居终生。其工诗,长于古乐府,辛文房称其“诗格词情,繁缛不杂,卓然有英迈之气”。其诗《拟古咏河边枯树》《寻山家》均为名作。著有《长孙佐辅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离别与梦境诗。这首诗描绘了离别之后在梦中相见的情景,将现实中的离别之痛与梦境中的相见相互交织,深入刻画了诗人在离别情境下复杂的情感世界。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别中还梦别,悲后更生悲”,直接抒发了诗人在离别之际又于梦中离别,悲伤不断叠加的深切痛苦之情,毫不掩饰地表达出内心的哀伤。“纵是非真事,何妨梦会时”,则直白地表明即便梦境中的相会不是真实发生的事,也不妨碍在梦中与对方相聚,直接抒发了对梦境慰藉的渴望和珍视。情景交融:“觉梦俱千里,追随难再期。翻思梦里苦,却恨觉来迟”,将诗人内心的感受与现实和梦境的情景相融合。“觉梦俱千里”描绘出无论在现实还是梦境中,诗人与对方都相隔遥远的情景,烘托出一种孤独和无奈的情感;“追随难再期”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无法相聚的悲伤。而“翻思梦里苦,却恨觉来迟”把诗人对梦中相见之苦的回味以及梦醒后的遗憾之情,与梦境和现实的情景紧密结合,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虚实结合:“觉梦俱千里,追随难再期。翻思梦里苦,却恨觉来迟”诗中“觉”代表现实,“梦”代表虚幻。诗中“觉梦俱千里”将现实中与对方的距离遥远和梦境中同样无法靠近的情景相结合。“翻思梦里苦,却恨觉来迟”一边是回忆梦中相见的情景(虚),一边是回到现实后对梦醒的遗憾(实),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深刻地表现出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和对相聚的期盼。

3. 分段赏析

首联“别中还梦别,悲后更生悲”,直接点明主题,“别中还梦别”描绘出在已经处于离别状态时,又梦到离别的情景,这种重复的离别体验让悲伤不断加深。“悲后更生悲”则进一步强调了悲伤的累积,每一次的离别和梦境都让诗人的悲伤之情愈发浓烈。颔联“觉梦俱千里,追随难再期”,从现实和梦境两个角度描述了与对方的分离。“觉梦俱千里”说明无论是醒来还是梦中,都与对方相隔千里之遥,强调了距离的遥远和相聚的困难。“追随难再期”则表达出诗人想要追随对方,但却难以再有相聚机会的无奈和绝望,进一步深化了离别之苦。颈联“翻思梦里苦,却恨觉来迟”,刻画了诗人对梦境的复杂情感。“翻思梦里苦”是诗人回想梦中的情景,梦中的相见是虚幻的,但却充满了痛苦和无奈。“却恨觉来迟”则表现出诗人对醒来这一现实的恼恨,因为醒来意味着要面对与对方分离的现实,体现出诗人对梦境的留恋和对现实的无奈。尾联“纵是非真事,何妨梦会时”,是诗人的自我安慰。“纵是非真事”承认了梦中的相聚不是真实的事情,但“何妨梦会时”则表达了诗人珍惜梦中与对方相会时光的态度。即使在梦中,也能与对方相聚,这让诗人感受到了一丝慰藉,也体现出诗人对对方的深深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赠刘司户(蕡)》

下一篇:唐·白居易《偶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