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曾赋此花诗":去年曾为这樱桃树赋诗咏赞,
"几听南园烂熟时":多次听闻南园果实熟透的时节。
"嚼破红香堪换骨":咬破红润香甜的果实仿佛能脱胎换骨,
"摘残丹颗欲烧枝":采摘残余的朱果似乎要把枝条点燃。
"流莺偷啄心应醉":黄莺偷啄时内心该是何等陶醉,
"行客潜窥眼亦痴":路过的旅人暗中窥看目光痴迷。
"闻说张筵就珠树":听说有人在珍宝般的树下设宴,
"任从攀折半离披":任凭人们攀折枝条已半显散乱。
晚唐著名诗僧
齐己(864~937?),唐末诗僧。俗姓胡,名得生,自号衡岳沙门,潭州益阳(今属湖南)人。工诗善琴,擅长行书,风雅放逸,颇有诗名。为诗好苦吟,喜琢炼。其诗多登临酬答、感时伤怀之作,风格清润,语言简淡,在清润平淡中见僻远冷峭之致。代表作品有《早梅》《赠齐己诗》《寄曹松》等。著有《白莲集》《风骚旨格》。
1. 分段赏析
“去年曾赋此花诗,几听南园烂熟时”两句点明时间脉络与创作契机。“曾赋”与“几听”形成时空呼应,通过听觉意象“烂熟时”巧妙暗示樱桃成熟过程,为下文感官描写埋下伏笔。这种以听觉引发味觉联想的笔法,彰显诗人构思之精妙。“嚼破红香堪换骨,摘残丹颗欲烧枝”转入对樱桃的深度描摹。“红香”以色彩通感香气,“丹颗”与“烧枝”形成视觉燃烧的错觉,通过“换骨”这一夸张比喻,将物质享受升华为精神洗礼。动词“嚼破”与“摘残”的破坏性动作,反衬出樱桃令人难以自持的诱惑力。“流莺偷啄心应醉,行客潜窥眼亦痴”转为侧面烘托。借流莺“偷啄”的拟人化描写与行人“潜窥”的痴态,构建双重观察视角。生物本能与人类审美在此达成共鸣,“心醉”与“眼痴”的互补意象,立体展现樱桃跨越物种的吸引力。“闻说张筵就珠树,任从攀折半离披”收束于豁达之境。用“珠树”喻樱桃树,既显珍贵又不失自然本真。“任从攀折”的超然态度,暗含物我两忘的禅意,使全诗在热闹的感官盛宴后归于平静,体现诗人通透的生命感悟。
上一篇:唐·李山甫《松》
下一篇:唐·贾岛《闻蝉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