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峰围绕一峰深":无数山峰环绕着一座幽深的山峰,
"向此长修苦行心":在此长久坚持着苦修的决心。
"自扫雪中归鹿迹":独自清扫雪地里归鹿的足迹,
# 鹿:在佛教中有多层蕴义。由于佛初于鹿苑转法轮,鹿便作为讲法时的象征物。又有《九色鹿经》,传说有人溺水将死,九色鹿救之,后王索此鹿,被救之人竟指示鹿之所处。这则故事中,鹿象征善良。
"天明恐被猎人寻":唯恐天亮后会被猎人寻到踪迹。
唐代文学家
陆龟蒙(?~881?),唐代文学家。字鲁望,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天随子,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他曾任湖、苏二州从事,后隐居甫里。陆龟蒙与皮日休为文友,世称“皮陆”。其诗多写景咏物,也有愤慨世事、关心民生疾苦之作。其小品文短小精悍,颇多愤世嫉俗之语。所作散文《野庙碑》等,对社会矛盾和时政弊端多有讽刺揭露。代表作品有《杂讽九首》《村夜二篇》。著有《笠泽丛书》《甫里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隐逸文化为基础,通过塑造僧人的形象,并且展现外来宗教与本土思想的融合。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善良。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如今相指亦无心”“无心”是核心意象,既指头陀僧对外界指点的不以为意,更象征其“心无挂碍”的修行境界——外界的评价、世俗的目光皆不入心,以“无心”显“真心”,契合头陀宗“明心见性”的追求。
3. 分段赏析
“万峰围绕一峰深,向此长修苦行心”:描绘了头陀僧修行的环境,万峰环绕,一峰幽深,突出其修行之地的偏僻与孤寂。在这样的环境中,僧人长期修持苦行之心,此句既交代了修行背景,也体现了僧人修行意志的坚定,甘愿在这远离尘世之处潜心向道。“自扫雪中归鹿迹,天明恐被猎人寻”:是全诗的精妙之笔,写僧人亲自扫去雪中鹿的足迹,原因是担心天明后猎人循着足迹找到鹿。这一行为看似与头陀僧的苦行无关,却蕴含深厚的中土文化内涵,体现了对生命的慈悲怜悯,同时也暗示了僧人想要远离尘世喧嚣,不被外界打扰,一心修行的愿望,反映出其内心的宁静与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