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àn

朝代:唐作者:陆龟蒙浏览量:2
píng
zhuān
yuè
huò
tāi
shēn
shì
gōng
chéng
yǒu
xīn
gōu
jiàn
zhī
xián
niǎo
huì
guī
lái
yóu
zhù
liáng
jīn

译文

帮助范蠡灭吴、助越国称霸,这功劳里藏着深重的祸根,哪里是功成名就后主动想归隐呢。勾践不明白,范蠡是厌恶他那像鸟嘴一样刻薄的本性才离去,反倒在范蠡走后,还拿黄金铸了他的像,假意表示怀念。

逐句剖析

"平吴专越祸胎深":帮助范蠡灭吴、助越国称霸,这功劳里藏着深重的祸根,

# 专越:指勾践在越国实行专制一事。

"岂是功成有去心":哪里是功成名就后主动想归隐呢。

"勾践不知嫌鸟喙":勾践不明白,范蠡是厌恶他那像鸟嘴一样刻薄的本性才离去,

# 鸟喙:乌嘴。,勾践:一作句践。

"归来犹自铸良金":反倒在范蠡走后,还拿黄金铸了他的像,假意表示怀念。

# 铸良金:范蠡离越去齐后,勾践命工以“良金”(优质黄铜)铸造其像,置于座侧,以示不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范蠡》是唐代诗人陆龟蒙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议论为主,和后世多数同题材作品不同——别人大多认为范蠡是“功成之后退隐”,选择隐居江湖;而陆龟蒙的诗着重强调,范蠡其实是因为功劳太大、让君主感到威胁,才因此招来灾祸,这一观点很有新意。诗的后两句更是嘲讽越王勾践:他并不明白范蠡乘船渡海、离他而去的真正用意,反倒在后来还用黄金铸造了范蠡的像,以此表示怀念。整首诗观点深刻,含义警醒。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

陆龟蒙(?~881?),唐代文学家。字鲁望,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天随子,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他曾任湖、苏二州从事,后隐居甫里。陆龟蒙与皮日休为文友,世称“皮陆”。其诗多写景咏物,也有愤慨世事、关心民生疾苦之作。其小品文短小精悍,颇多愤世嫉俗之语。所作散文《野庙碑》等,对社会矛盾和时政弊端多有讽刺揭露。代表作品有《杂讽九首》《村夜二篇》。著有《笠泽丛书》《甫里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史诗。描写了以春秋时期范蠡助越灭吴的历史事件,揭露权力斗争中功臣的悲剧性,表达了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批判,以及对历史人物命运的重新审视,暗含对“兔死狗烹”现象的深刻反思。

2. 写作手法

议论:开篇便以“平吴专越祸胎深,岂是功成有去心”的议论,颠覆范蠡功成身退的传统认知,将“平吴专越”的功绩定性为“祸胎”,以反问句揭示其退隐实是迫于“功高震主”的生存危机,揭示权力斗争的残酷。后两句“句践不知嫌鸟喙,归来犹自铸良金”以“鸟喙”隐喻勾践刻薄心性,用“铸良金”的虚伪细节形成强烈讽刺,君主明知功臣因己猜忌而走,却以塑像怀念粉饰凉薄,议论中融入隐喻,表现了诗人对封建君主伪善的批判。

3. 分段赏析

“平吴专越祸胎深,岂是功成有去心。”开篇两句以议论破题,颠覆传统认知。“平吴专越祸胎深”中,“平吴专越”指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称霸越国的功绩,但诗人却以“祸胎深”定性——这等大功并非荣耀,反成潜藏的杀身之祸,直指“功高震主”的权力危机;“岂是功成有去心”以反问语气否定“功成身退”的传统说法,强调范蠡离开越国并非主动追求归隐,而是迫于生存危机,两句层层递进,开篇便亮出颠覆性观点,冷峻中见锋芒。“句践不知嫌鸟喙,归来犹自铸良金。”聚焦越王勾践的行为,强化讽刺。“句践不知嫌鸟喙”中,“鸟喙”既是勾践外貌特征(传说其嘴如鸟喙),更是其刻薄寡恩心性的隐喻,“不知嫌”点明勾践不懂范蠡因忌惮他的猜忌才离去;“归来犹自铸良金”则以细节收尾——范蠡离开后,勾践反而用黄金铸造他的塑像以示怀念,“犹自”一词凸显此举的虚伪:明知功臣因自己而走,却故作怀念姿态,以表面的尊崇掩盖对功臣的凉薄,讽刺辛辣,将封建君主的伪善暴露无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齐己《秋夜听业上人弹琴》

下一篇:唐·孟浩然《云门寺西六七里,闻符公兰若最幽,与薛八同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