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江寒食橘花时":楚江边寒食节恰逢橘花绽放,
"野渡临风驻彩旗":野外渡口临风处彩旗静静飘扬。
"草色连云人去住":草色连绵与云相接,有人离去有人停留,
"水纹如縠燕差池":水波如绉纱般细腻,燕子翩飞姿态参差。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节令诗。通过描绘寒食节时楚江一带的春日景象,展现了自然与人文交融的闲适画面。
2. 分段赏析
“楚江寒食橘花时”,开篇点明时间与地点。“楚江”指明所写江域的地域特征,“寒食”点出时节,寒食节有禁火、踏青等习俗,增添了几分节令氛围;“橘花时”则描绘出橘子花开的景象,橘花洁白素雅,暗示了此时春日的清新景致。此句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特定时空下的江景背景,为全诗奠定了明丽而略带闲适的基调。“野渡临风驻彩旗”,聚焦于江岸边的野渡场景。“野渡”展现出江边渡口的僻静、自然,与“楚江”的开阔形成呼应;“临风驻彩旗”则是动态的描绘,旗帜在风中飘动后静止,色彩鲜明的“彩旗”为宁静的野渡增添了一抹亮色,也暗示了此处或许有船只停留,让画面有了生气,仿佛能让人看到渡口边旗帜随风轻扬的鲜活景象。“草色连云人去住”,将视角转向岸边的远景与人事。“草色连云”以开阔的笔触描绘出草木繁茂、绿意绵延至天际的景象,展现出春日大地的生机勃勃;“人去住”则刻画了渡口边人们往来停留的情景,“去”与“住”的对比,暗含了行旅中的聚散,让自然景色与人间活动交融,赋予画面生活气息。“水纹如縠燕差池”,把目光移回江面与空中。“水纹如縠”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江面上细密的波纹比作皱纱,形象地写出了江水的轻柔、细腻;“燕差池”描绘出燕子在江面上方参差不齐地飞翔的姿态,“差池”一词生动地展现了燕子飞行时的灵动与自在。此句通过对水纹和燕子的细致刻画,让江景更显灵动活泼,呼应了前文的春日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