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归休上越王台":抒发内心的怀乡之情最好不要登上越王台,
# 越王台:汉代南越王尉佗所建,遗址在今广州越秀山。
"归思临高不易裁":因为登高望远只会使内心的思乡情结更加无法排解。
# 裁:剪,断。
"为客正当无雁处":我正在南海这个鸿雁无法飞到的地方客居,
# 无雁处:大雁在秋天由北方飞向南方过冬,据说飞至湖南衡山则不再南飞了。南海在衡山以南,故曰“无雁处”。,当:一作“逢”。
"故园谁道有书来":故园的音讯又有谁可以传达呢。
"城头早角吹霜尽":城头的角声吹去了霜华,天已经亮了,
# 霜尽:此处指天亮了。广州天气暖和,天一亮霜便不见了。
"郭里残潮荡月回":护城河里尚未退尽的潮汐还荡漾着残月的投影。
# 荡:一作“带”。,郭: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围墙。
"心似百花开未得":长年郁结在心中的归思就像含苞待放的花蕾,
"年年争发被春催":年年春天一到便被催发开来。
# 发:一作“向”。
晚唐诗人
曹松(830?~902?),唐代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潜山)人。早年曾避乱栖居洪州西山,后依附于建州刺史李频,李频死后流落江湖。唐昭宗天复元年中进士,年已70余岁,特授校书郎,不久病卒。其诗学贾岛,取境幽深,多清苦澹宕风味,工于铸字炼句,如“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等句颇为脍炙人口。代表作品有《南海旅次》《中秋对月》。著有《曹松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题材的诗。描绘了诗人在南海旅途的经历,诗人劝自己莫要登上越王台,因登高更添归思且难以抑制。自己身处大雁都不至的偏远之地,故园也无人寄来书信。还描写了城头早角吹尽寒霜,郭里残潮带着月光退回的景象。表达了诗人作为游子深深的思乡之情,以及羁旅他乡的孤寂与无奈。
2. 写作手法
比喻:“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将自己的归思之心比作含苞待放的百花,被春天催促年年都想要绽放,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思乡之情如春花般急切且难以抑制。反问:“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中,诗人用反问的方式,强化了收不到家书的沮丧心情,更突出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客居他乡的孤独与无奈。这种反问比直接陈述更具表现力,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广州名胜越王台破题,却未循“登高怀远”的传统范式,反道出“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直言登高易引汹涌归思,难以收束。这般别出心裁的起笔,打破陈规,将思乡之情表达得含蓄委婉、深邃动人。颔联“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巧妙化用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典故,借南海雁迹难觅的地理特征,极言此地与故园相距迢迢,也暗喻家书难达的失落。相较李煜“雁来音信无凭”中见雁而未得信的遗憾,曹松笔下连雁影都无从寻觅,其盼家书而不得的焦灼更甚。以“谁道有书来”的诘问收尾,将无奈与懊恼之情宣泄得淋漓尽致。颈联“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通过晨昏景致的交替,铺陈出日复一日撩拨归思的清冷画面。晨光熹微时,城头号角呜咽,吹散夜霜;暮色四合后,城外残潮涌动,倒映明月。这联写景令人联想到武元衡“三奏未终天便晓,何人不起望乡愁”的破晓思乡,李益“回潮动客思”的潮汐牵念,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月夜怀乡。不同于李白瞬时迸发的乡愁,曹松将多年滞留南海的绵长归思,尽数融入这晓角残潮的循环往复之中。尾联“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堪称神来之笔,诗人以未绽的百花喻压抑的归心,形象展现每逢春日,归思便如春风拂过花城的花海,蓬勃生发、不可遏制。这般新奇的比喻,生动诠释了归思的纷繁强烈、绵延不绝,至此,作者深藏心底的思乡之情得以酣畅抒发。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在艺术上独辟蹊径,既未借助奇幻想象,也未侧重借景抒情,而是聚焦内心独白,以层层递进、迂回曲折的笔触,细腻剖白复杂心绪与微妙情思,最终成就了这首情深意婉、别具一格的思乡佳作。
# 后四句平正。
元方回《瀛奎律髓》
# 忽然快翻“远望当归”旧语,成此斩新,妙!起言彼远望当归,自是不复求归人语,今我直欲真归,故更不敢上此高台也。三四极写南海之远,言彼空空之书,尚自难来,我累累之身,如何得去,正是不敢登台之缘故也(首四句下)。五六写通夜不寐神理如画,此非只一夜,乃是夜夜也。“心”即思归之心,言年年春初,纷纷乱发,故曰“似百花”“被春催”也(末四句下)。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起将“远望可以当归”语,突然翻过一层,便觉旅怀诗斩然新特。结云花当春而思发,人当春而思归,故心之不闲与花无异者也。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
# “正当”、“谁道”承“不易裁”,最得神味。前四皆写情,五六写景,既切题,景中有情。七八写归心,结全篇。句雅意远,晚唐所少。声调高亮,结不衰飒,尤难得。
清屈复《唐诗成法》
# 情词斐亹。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起得峭拔,接得遒健,后四句亦称。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上一篇:唐·罗隐《筹笔驿》
下一篇:唐·骆宾王《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