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án
hǎi

朝代:唐作者:曹松浏览量:2
guī
xiū
shàng
yuè
wáng
tái
guī
lín
gāo
cái
wéi
zhèng
dāng
yàn
chù
yuán
shuí
dào
yǒu
shū
lái
chéng
tóu
zǎo
jiǎo
chuī
shuāng
jǐn
guō
cán
cháo
dàng
yuè
huí
xīn
bǎi
huā
kāi
wèi
nián
nián
zhēng
bèi
chūn
cuī

译文

抒发内心的怀乡之情最好不要登上越王台,因为登高望远只会使内心的思乡情结更加无法排解。我正在南海这个鸿雁无法飞到的地方客居,故园的音讯又有谁可以传达呢。城头的角声吹去了霜华,天已经亮了,护城河里尚未退尽的潮汐还荡漾着残月的投影。长年郁结在心中的归思就像含苞待放的花蕾,年年春天一到便被催发开来。

逐句剖析

"忆归休上越王台":抒发内心的怀乡之情最好不要登上越王台,

# 越王台:汉代南越王尉佗所建,遗址在今广州越秀山。

"归思临高不易裁":因为登高望远只会使内心的思乡情结更加无法排解。

# 裁:剪,断。

"为客正当无雁处":我正在南海这个鸿雁无法飞到的地方客居,

# 无雁处:大雁在秋天由北方飞向南方过冬,据说飞至湖南衡山则不再南飞了。南海在衡山以南,故曰“无雁处”。,当:一作“逢”。

"故园谁道有书来":故园的音讯又有谁可以传达呢。

"城头早角吹霜尽":城头的角声吹去了霜华,天已经亮了,

# 霜尽:此处指天亮了。广州天气暖和,天一亮霜便不见了。

"郭里残潮荡月回":护城河里尚未退尽的潮汐还荡漾着残月的投影。

# 荡:一作“带”。,郭: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围墙。

"心似百花开未得":长年郁结在心中的归思就像含苞待放的花蕾,

"年年争发被春催":年年春天一到便被催发开来。

# 发:一作“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南海旅次》是唐代诗人曹松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客居南海(今广东广州)期间,将自身辗转难安的羁旅心绪凝于笔端,以起伏的情思串联全诗。在广州独特的地域风貌映衬下,诗中着重描绘登高远眺、家书难觅、月夜清辉、春日景致等场景,借这些意象在心中掀起的层层波澜,细腻地抒发了滞留异乡的深切归思。全诗将浓烈的情感融入苍茫景色之中,勾勒出苍凉悠远的意境,整体格调深沉凝重。诗人以委婉含蓄的笔触,将内心愁绪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满是凄楚动人的情愫。在倾诉多年漂泊的思乡之苦时,也隐隐透露出多次科举落第、抱负难以施展的失意与怅惘,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曹松(830?~902?),唐代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潜山)人。早年曾避乱栖居洪州西山,后依附于建州刺史李频,李频死后流落江湖。唐昭宗天复元年中进士,年已70余岁,特授校书郎,不久病卒。其诗学贾岛,取境幽深,多清苦澹宕风味,工于铸字炼句,如“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等句颇为脍炙人口。代表作品有《南海旅次》《中秋对月》。著有《曹松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南海旅次》创作时间早于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诗人曹松出身舒州(今安徽潜山),却因科举之路坎坷,多年应试未中,被迫辗转漂泊于福建、广东等地。长期滞留南海郡治广州期间,思乡之情愈发浓烈,最终将满腔愁绪倾注笔端,写下这首饱含羁旅之思的诗作,成为其漂泊生涯中情感抒发的重要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题材的诗。描绘了诗人在南海旅途的经历,诗人劝自己莫要登上越王台,因登高更添归思且难以抑制。自己身处大雁都不至的偏远之地,故园也无人寄来书信。还描写了城头早角吹尽寒霜,郭里残潮带着月光退回的景象。表达了诗人作为游子深深的思乡之情,以及羁旅他乡的孤寂与无奈。

2. 写作手法

比喻:“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将自己的归思之心比作含苞待放的百花,被春天催促年年都想要绽放,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思乡之情如春花般急切且难以抑制。反问:“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中,诗人用反问的方式,强化了收不到家书的沮丧心情,更突出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客居他乡的孤独与无奈。这种反问比直接陈述更具表现力,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广州名胜越王台破题,却未循“登高怀远”的传统范式,反道出“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直言登高易引汹涌归思,难以收束。这般别出心裁的起笔,打破陈规,将思乡之情表达得含蓄委婉、深邃动人。颔联“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巧妙化用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典故,借南海雁迹难觅的地理特征,极言此地与故园相距迢迢,也暗喻家书难达的失落。相较李煜“雁来音信无凭”中见雁而未得信的遗憾,曹松笔下连雁影都无从寻觅,其盼家书而不得的焦灼更甚。以“谁道有书来”的诘问收尾,将无奈与懊恼之情宣泄得淋漓尽致。颈联“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通过晨昏景致的交替,铺陈出日复一日撩拨归思的清冷画面。晨光熹微时,城头号角呜咽,吹散夜霜;暮色四合后,城外残潮涌动,倒映明月。这联写景令人联想到武元衡“三奏未终天便晓,何人不起望乡愁”的破晓思乡,李益“回潮动客思”的潮汐牵念,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月夜怀乡。不同于李白瞬时迸发的乡愁,曹松将多年滞留南海的绵长归思,尽数融入这晓角残潮的循环往复之中。尾联“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堪称神来之笔,诗人以未绽的百花喻压抑的归心,形象展现每逢春日,归思便如春风拂过花城的花海,蓬勃生发、不可遏制。这般新奇的比喻,生动诠释了归思的纷繁强烈、绵延不绝,至此,作者深藏心底的思乡之情得以酣畅抒发。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在艺术上独辟蹊径,既未借助奇幻想象,也未侧重借景抒情,而是聚焦内心独白,以层层递进、迂回曲折的笔触,细腻剖白复杂心绪与微妙情思,最终成就了这首情深意婉、别具一格的思乡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后四句平正。

元方回《瀛奎律髓》

# 忽然快翻“远望当归”旧语,成此斩新,妙!起言彼远望当归,自是不复求归人语,今我直欲真归,故更不敢上此高台也。三四极写南海之远,言彼空空之书,尚自难来,我累累之身,如何得去,正是不敢登台之缘故也(首四句下)。五六写通夜不寐神理如画,此非只一夜,乃是夜夜也。“心”即思归之心,言年年春初,纷纷乱发,故曰“似百花”“被春催”也(末四句下)。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起将“远望可以当归”语,突然翻过一层,便觉旅怀诗斩然新特。结云花当春而思发,人当春而思归,故心之不闲与花无异者也。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

# “正当”、“谁道”承“不易裁”,最得神味。前四皆写情,五六写景,既切题,景中有情。七八写归心,结全篇。句雅意远,晚唐所少。声调高亮,结不衰飒,尤难得。

清屈复《唐诗成法》

# 情词斐亹。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起得峭拔,接得遒健,后四句亦称。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罗隐《筹笔驿》

下一篇:唐·骆宾王《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