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óu
驿

朝代:唐作者:罗隐浏览量:2
pāo
zhì
nán
yáng
wèi
zhǔ
yōu
běi
zhēng
dōng
tǎo
jìn
liáng
chóu
shí
lái
tiān
jiē
tóng
yùn
yīng
xióng
yóu
qiān
shān
qīng
liǎng
cháo
guān
jiàn
hèn
qiáo
zhōu
wéi
yán
xià
duō
qíng
shuǐ
yóu
jiě
nián
nián
bàng
驿
liú

译文

诸葛亮抛弃隐居为主人分担兴汉之忧,四处征战竭尽全力帷幄运良筹。时势顺利时仿佛天地都齐心协力,大运一去即使英雄也难以指挥自由。蜀国千里山河,孺子阿斗轻轻地断送了,刘备、刘禅两朝文臣武将一定是痛恨谯周的。而今只剩下山岩旁多情的江水,仿佛怀念,往事不停地绕驿奔流。

逐句剖析

"抛掷南阳为主忧":诸葛亮抛弃隐居为主人分担兴汉之忧,

# 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隐居在当时南阳的邓县,在襄阳城(今湖北省襄阳市)西二十里的隆中。阳,一作乡。,抛掷:投,扔,指别离。

"北征东讨尽良筹":四处征战竭尽全力帷幄运良筹。

# 东讨:指攻打孙权。,北征:指攻打曹操。

"时来天地皆同力":时势顺利时仿佛天地都齐心协力,

# 同力:同心协力。,时来:时机到来。

"运去英雄不自由":大运一去即使英雄也难以指挥自由。

# 自由:自己能够作主。,运去:时运过去。

"千里山河轻孺子":蜀国千里山河,孺子阿斗轻轻地断送了,

# 孺子:指蜀后主刘禅。

"两朝冠剑恨谯周":刘备、刘禅两朝文臣武将一定是痛恨谯周的。

# 谯周:蜀臣,因力劝刘禅降魏令人痛恨。,冠剑:指文臣、武将。,两朝:指刘备、刘禅两朝。

"唯余岩下多情水":而今只剩下山岩旁多情的江水,

"犹解年年傍驿流":仿佛怀念,往事不停地绕驿奔流。

# 解:知道,懂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筹笔驿》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七言律诗。全诗借古抒怀,诗人以简练笔触描绘筹笔驿,盛赞诸葛亮政治军事才能,惋惜其未竟统一大业,借“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抒发时运不济、英雄末路的无奈,同时贬斥懦弱投降的刘禅,嘲讽主降奸臣。在写作手法上,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将历史与现实交织,用典自然;前两联从环境氛围烘托诸葛亮的威严睿智,后两联展开议论,感叹命运无常。此诗将抒情与咏史完美融合,情感深沉,议论精警,展现出罗隐怀古诗借古讽今、寄寓感慨的艺术特色,极具韵味与思想深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

罗隐(833~909),唐代文学家。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西南)人。本名横,以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光启中,入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幕,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罗隐与罗邺、罗虬合称“三罗”。其散文小品,笔锋犀利。诗风浅易流畅,亦颇有讽刺现实之作,长于提炼口头语,“今朝有酒今朝醉”(《自遣》)、“为谁辛苦为谁甜”(《蜂》)等诗句流传后世。著有诗集《甲乙集》和文集《谗书》《两同书》等。清人辑有《罗昭谏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筹笔驿》为晚唐诗人罗隐所著。罗隐出身寒儒之家,虽年少苦学、富有才学,却因好议论时政、讥刺公卿,在长达28年的时间里,十次参加进士考试均未中第。在屡次落第、四处漂泊求职又不得志的经历后,可能在某次落第后的游历途中,他来到筹笔驿。面对这承载着诸葛亮辉煌往昔,见证过诸多谋略筹划的历史遗迹,联想自身空有才华却怀才不遇,遂有感而发创作此诗,借凭吊诸葛亮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以及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筹笔驿》是七言律诗,属于怀古诗题材。诗人通过凭吊筹笔驿,追忆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北伐曹魏的功绩,以“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感叹其成败由时运左右,借蜀汉覆灭批判刘禅昏庸、谯周误国,既表达对诸葛亮雄才大略与壮志未酬的崇敬惋惜,也寄寓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与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思考。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多处运用典故,“抛掷南阳为主忧”,化用诸葛亮躬耕南阳,受刘备三顾茅庐出山的典故,简洁而生动地展现了诸葛亮的生平经历与忠诚品质。“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暗指赤壁之战,借孙刘联军借助天时地利战胜曹操之事,说明时运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的重要影响。

3. 分段赏析

《筹笔驿》首联开篇即直扣主题,将诸葛亮与筹笔驿紧密勾连。“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诗人以凝练笔触,勾勒出诸葛亮应刘备三顾之邀,毅然舍弃南阳躬耕的闲适生活,投身匡扶汉室大业的壮阔图景。此处的“北征东讨”,实则以诸葛亮挥师北伐曹魏为主线,筹笔驿正是其北伐时运筹帷幄的战略要地,而“东讨”不过是陪衬之笔。毕竟历史上刘备兴兵伐吴时,诸葛亮并不赞同,未曾参与此次军事行动。诗人有意用“北征东讨”替代“南征北伐”,巧妙避开上句“南阳”之“南”的重复,足见其遣词之精妙。颔联“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笔锋一转,以深邃的历史眼光,解读战争成败与命运的关联。遥想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兵力远不及曹操,却凭借长江天险与东南风势,以火攻大破曹军战船,此乃顺势而为、借天地之力克敌制胜,故言“天地皆同力”。然而命运无常,当关羽、张飞早逝,诸葛亮失去得力臂膀,纵使才智卓绝,也难以扭转北伐颓势,正如诗句所言“英雄不自由”,道尽了人力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与渺小。颈联“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将批判的锋芒直指蜀汉覆灭的关键人物。诸葛亮仙逝后,魏将邓艾兵临城下,谯周力劝后主刘禅投降,致使蜀汉千里锦绣山河就此拱手让人。刘备、刘禅两朝,诸葛亮身兼军政要职,为蜀汉鞠躬尽瘁,若泉下有知,定会对谯周误国之举痛恨不已。短短两句,将后主的昏聩、谯周的误国以及诸葛亮的遗恨,尽数道来。尾联“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回归筹笔驿实景,以景结情。岩下的潺潺流水,年复一年地流淌在筹笔驿旁,恰似一位深情的见证者,仿佛仍在追忆诸葛亮在此处运筹帷幄的英姿,寄托着诗人对诸葛亮的深切缅怀与无限追思,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时来天地皆同力”二句,括尽五代兴亡之事。晚唐中第一首关系之诗。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 昭谏《筹笔驿》诗,亦七律中最佳者,议论亦颇似义山。

清袁枚《石园诗话》

# (1)与义山同题,而各有所指,故各见其极妙。(2)有义山一作在前,便觉此不称题。

清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杭州春望》

下一篇:唐·曹松《南海旅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