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iàn
huái
怀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皮日休浏览量:2
wàn
sōu
lóng
绿
jiān
zài
dào
yáng
zhōu
jìn
huán
yīng
shì
tiān
jiào
kāi
biàn
shuǐ
qiān
shān
jìn
dào
suí
wáng
wèi
zhì
jīn
qiān
lài
tōng
ruò
shuǐ
diàn
殿
lóng
zhōu
shì
gòng
lùn
gōng
jiào
duō

译文

成千上万的彩船行驶在运河两岸的翠柳中间,但这支船队载到扬州后再也没有回还。应该是上天教人们开通汴河,这里一千余里的地面上看不到一座山峦。人人都说修造汴河导致隋朝灭亡,可是至今南北通行还要依赖此河。如果没有打造龙舟纵情享乐之事,炀帝赫赫功绩几乎可比治水的大禹。

逐句剖析

"万艘龙舸绿丝间":成千上万的彩船行驶在运河两岸的翠柳中间,

# 龙舸:龙船。舸:大船。

"载到扬州尽不还":但这支船队载到扬州后再也没有回还。

# 载到扬州尽不还:隋炀帝杨广游览扬州时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尽不还:意指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已一去不返。

"应是天教开汴水":应该是上天教人们开通汴河,

# 汴水:汴河,即通济渠。

"一千余里地无山":这里一千余里的地面上看不到一座山峦。

# 一千余里:通济渠长一千三百余里。

"尽道隋亡为此河":人人都说修造汴河导致隋朝灭亡,

# 此河:即汴河。,尽道:都说。

"至今千里赖通波":可是至今南北通行还要依赖此河。

# 赖:依赖。

"若无水殿龙舟事":如果没有打造龙舟纵情享乐之事,

# 若无水殿龙舟事:隋炀帝下扬州乘龙舟看风景的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炀帝赫赫功绩几乎可比治水的大禹。

# 不较多:差不多。,共禹论功:作者在这里肯定了隋朝大运河的积极意义,是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绩相比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汴河怀古二首》为唐代文学家皮日休所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第一首诗描绘了隋炀帝前往扬州时庞大奢华的船队,以及大运河周边的地理风貌,字里行间暗含了隋炀帝被部将杀害这一历史事实,还包含着对唐王朝的警示之意。第二首诗从“隋亡于大运河”这一论调入手,通过反面设难,驳斥了“修大运河导致亡国”的传统观点,从历史维度对隋炀帝的功过是非作出了评价。这组诗立意新颖独特,议论精准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时期文学家

皮日休(834?~883?),唐代文学家。字逸少,后改袭美,号鹿门子、间气布衣等。襄阳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咸通进士,曾任太常博士,后参加黄巢军任翰林学士。皮日休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其诗多酬唱咏物之作,也涉及时政弊端,描述人民悲惨生活之作。其诗一种继承新乐府传统,语言平易近人;一种则逞奇丰富。皮日休的散文颇能继承韩柳古文传统,尤其是小品文善于讥刺时弊,抨击黑暗政治,锋芒毕露。其政论小品文被鲁迅之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代表作品有《正乐府》《三羞诗》。著有《鹿门隐书》《忧赋》《皮子文薮》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皮日休是唐代后期诗人,所处时代唐王朝已步入动乱阶段。当时文人仕途维艰,平安闲放成为他们的生活目标,精神上亦力求不受外界纷扰,皮日休便是这种避世心态与淡泊处世的典型。这一境遇使他得以有更多闲暇思索历史,创作出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咏史诗。 隋炀帝时期,征发河南淮北诸郡百姓,开凿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该运河从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经黄河入汴水,再沿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最终抵达淮水。因运河主干位于汴水一段,故习惯上称其为“汴河”。隋炀帝开通大运河耗费了大量民力物力,唐诗中诸多作品吟咏此历史题材,大多称隋亡于大运河。皮日休生活的时代,政治腐败,已重蹈隋末覆辙,而时人对历史鉴戒的感知已趋迟钝,作者却以诗文形式刻意重提这一教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怀古诗。组诗围绕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展开,首诗描绘其游扬州的豪华船队与运河环境,暗含对唐王朝警示;次诗批驳“隋亡于运河”论调,从历史角度评价炀帝功过,立意新奇,议论精辟。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隋炀帝与大禹并提,表面似赞炀帝开河功绩可与大禹比肩,实则以炀帝的奢靡暴行与大禹的克己奉公对比,凸显炀帝之罪。反问:第四句“共禹论功不较多?”用反诘句式,增强语气,在貌似公允的论功中暗藏尖锐讽刺。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首句以“万艘龙舸”这一极具画面感的代称,浓墨重彩地勾勒出隋炀帝巡游扬州时船队的庞大阵容:万千艘装饰华丽的龙舟、楼船首尾相接,在大运河的绿波之上蜿蜒如巨龙,极写其奢华糜费之态,暗含对统治阶层穷奢极欲的批判。次句“绿波随去棹”承接船队行进之景,既描绘大运河水波荡漾、随船前行的动态地理环境,又隐含船队顺流而下、肆意巡游的放纵之势,以“绿波”的柔美对比“龙舸”的豪奢,凸显其行程的铺张。三、四句“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笔锋陡转,从历史纵深切入:“至今”二字跨越时空,将运河的功利延伸至当下,强调其改善南北交通、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长远价值;“千里”以空间维度极言受益地域之广,“赖”字更以肯定语气点明运河对国计民生的不可或缺。后句以“若无”这一假设句式为转折,剥离隋炀帝乘“水殿龙舟”巡游的暴行业绩,单就水利工程本身论功,既承认运河的客观功绩,又巧妙将批判锋芒指向炀帝的荒淫暴政。第二首首句“尽道隋亡为此河”直承时人普遍论调,概括世俗将隋朝灭亡归咎于大运河的片面观点,为下文反驳树立靶子。次句“至今千里赖通波”以冷峻史实反诘,用“至今”延续时间长度,“千里”拓展空间广度,“赖”字蕴含依赖、仰仗之意,层层递进地凸显大运河历经岁月淘洗仍造福后世的事实,一破“亡隋”谬论的浅薄。第三句“若无水殿龙舟事”以假设排除法抽离炀帝个人暴行,构建纯粹的功绩评判语境,既避免以偏概全,又为末句翻案埋下伏笔。末句“共禹论功不较多”以惊人之语收束,巧用对比与反诘:表面上将隋炀帝与治水英雄大禹并置,看似盛赞其开河功绩可与大禹比肩,实则以“若无”前提为隐性否定——炀帝的穷兵黩武、奢靡无度与大禹的克己奉公、造福万民本质迥异,此句以“抬”为“压”,在貌似公允的论功中暗藏尖锐讽刺,使隋炀帝的罪责在与圣人的对比中更显昭彰,翻案法的运用既新颖又深刻。

4. 作品点评

此诗侧重议论,在意象营造、情感韵味等方面相较李商隐《隋宫》一类作品稍显逊色;但在立意的新颖独特、议论的精当透辟及“翻案法”的巧妙运用上,自有其独到之处,仍堪称晚唐咏史怀古诗中的优秀之作。当然,皮日休在诗中批判隋炀帝的同时,并未否定隋朝大运河在客观上的积极作用。他在《汴河铭》中曾称,隋朝疏浚淇水、汴水,开凿太行水道,隋朝百姓深受其苦,而唐代百姓却尽享其利。如今除九河之外,又有淇水、汴水,北通涿郡的渔业与商业,南连江都的物资运输,其带来的益处极为广博。“至今千里赖通波”“共禹论功不较多”等诗句,也蕴含着类似的意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隋之疏淇、汴,凿太行,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其为利也博哉!

唐皮日休《汴河铭》

# 首句言因凿此河,发丁滋怨,亦隋之足以取亡。次句言有此河水利可通,今日赖之,正承。

清僧人皎然《诗式》

# 开河同,而所以开河不同,语奇而确。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 首句言因凿此河,发丁滋怨,亦隋之足以取亡,翻起。次句言有此河水利可通,今日赖之,正承。三句开一笔,其意全在四句发之。(品)严栗。

清朱宝莹编《诗式》

# 《汴河怀古》其二,在批判隋炀帝开运河的主观动机的同时,也不抹杀他在客观上所起的积极作用,并把这个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和治水的大禹相比,是很有见地的,也是很有胆量的。

现代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中国文学史》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下一篇:唐·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