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ēng
lòu
·
·
xiāng

朝代:唐作者:温庭筠浏览量:2
xiāng
hóng
zhú
lèi
piān
duì
huà
táng
qiū
méi
cuì
bìn
yún
cán
cháng
qīn
zhěn
hán
tóng
shù
sān
gēng
dào
qíng
zuì
shēng
shēng
kōng
jiē
dào
míng

译文

玉炉散发着炉香烟,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偏偏映照出画堂中我的秋思。她的蛾眉颜色已褪,鬓发也已零乱,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窗外的梧桐树,正淋着三更的冷雨,全然不顾这离情是最为痛苦。一片片叶子,一声声传入耳中,滴落在无人的石阶上,一直到天明。

逐句剖析

"玉炉香":玉炉散发着炉香烟,

# 香:一作烟。,玉炉:熏炉的美称。

"红烛泪":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

# 烛:一作蜡。

"偏对画堂秋思":偏偏映照出画堂中我的秋思。

# 画堂秋思:指画堂秋思之人。画堂,装饰华美的居室。,对:一作照。

"眉翠薄":她的蛾眉颜色已褪,

# 薄:指眉翠已淡。,眉翠:古代女子以翠黛画眉,故曰眉翠。

"鬓云残":鬓发也已零乱,

# 鬓云:鬓发如云。

"夜长衾枕寒":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

# 衾:被子。

"梧桐树":窗外的梧桐树,

# 梧桐树:谭献评《词辨》:“似直下语,正从‘夜长’逗出,亦书家无垂不缩之法。”谭评末句不大明白。后半首写得很直,而一夜无眠却终未说破,依然含蓄,谭意或者如此罢。梧桐:落叶乔木,古人以为是凤凰栖止之木。

"三更雨":正淋着三更的冷雨,

"不道离情最苦":全然不顾这离情是最为痛苦。

# 最:一作正。,不道:不管、不理会的意思。

"一叶叶":一片片叶子,

"一声声":一声声传入耳中,

"空阶滴到明":滴落在无人的石阶上,一直到天明。

# 空阶滴到明:意谓夜长不寐,卧听雨声。语出南朝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夜雨滴空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更漏子·玉炉香》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一作冯延巳诗。此词围绕思妇的离愁别绪展开。上阕描绘室内景象,玉炉飘香、红蜡垂泪,本是温暖场景,却衬出思妇因秋思难眠,晨起眉翠变薄、鬓云凌乱,独受衾枕寒冷之苦。下阕写思妇夜深难寐,听到室外三更雨打梧桐,声声入耳,将离情之苦渲染至极致,一直滴落到天明。写作手法从室内到室外、从视觉到听觉、从实到虚,层次分明,借室内物象烘托思妇孤独,以雨打梧桐的声音进行听觉渲染,借景抒情,将思妇离情刻画得入木三分。上阕辞采密丽,下阕疏淡流畅,一密一疏,一浓一淡,情感变化发展自然。该词充分体现温庭筠词作风格,其语言运用精妙,以细腻笔触、独特手法,将思妇的离愁别绪自然的表现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更漏子·玉炉香》是唐代温庭筠所作。他创作过六首《更漏子》,此首借“更漏”夜景咏妇女相思情事。由于相关资料未对其具体创作时间与事件有确切记载,难以精准判断创作缘由。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怨题材的词。词中通过描写玉炉香、红蜡泪等室内物象,以及三更雨打梧桐的室外声音,展现了孤独思妇辗转难眠、容颜不整、忍受寒冷痛苦的状态,从室内到室外、从视觉到听觉、从实到虚,营造出浓郁的离愁愁境,抒发了思妇深沉的相思之情。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描绘出室内玉炉焚香、红烛摇曳的场景,这一场景本身带有一种温暖、柔和且精致的氛围,可看作是“乐景”。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思妇却饱受“秋思”折磨,长夜难眠,容颜不整,内心充满孤独与痛苦,是为“哀情”。乐景与哀情相互映衬,愈发凸显出思妇内心的凄凉愁苦。融情于景:“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将玉炉焚香、红蜡垂泪的画面呈现于画堂之中,“香”与“泪”本是客观景象,却融入了词人的秋思,借炉香、蜡泪烘托出画堂中人物的孤寂与愁思;“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描绘三更时分,秋雨打在梧桐树叶上,滴落在空阶直至天明的景象,把人物内心离情的愁苦融入这秋雨梧桐的画面里,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那种深沉的离别之苦,使情感与景物完美交融,含蓄而深沉地传达出情感。拟人:“玉炉香,红蜡泪”,将红蜡赋予人的“泪”这一行为。红蜡燃烧时流下的蜡油,被比作伤心的泪水,生动地表现出室内氛围的孤寂与哀愁,仿佛红蜡也在为画堂中的秋思而伤感,借此烘托出主人公内心的愁苦与离情。

3. 分段赏析

上阕“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玉炉香”,起笔描绘出精致的玉炉中香烟袅袅升腾的画面,仅三字便勾勒出室内静谧且略带奢华的氛围,为全词奠定了基调,是典型的衬景之笔,虽未直接言情,却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埋下伏笔。“红蜡泪”,情韵顿生:“红蜡泪”一句,着一“泪”字,化无情之物为有情。蜡烛在夜间照明,蜡油滴落本是自然现象,可“泪”字赋予其拟人化的情感,暗示出闺房中的孤寂冷清。“玉炉的精美洁白与“红蜡”的艳丽色泽相互映衬,既展现出室内陈设的华美,又透露出闺中女子的寂寞情怀,景中含情,巧妙地将物与人的情感联系起来。“偏照”强调,情感浓烈:“偏照画堂秋思”,“画堂”点明女子所处环境的华美。然而,“偏照”二字打破平静,秋思本是无形的内心情愫,红蜡无法真正照见,但作者强调“偏照”,仿佛红蜡故意要照亮女子内心的愁绪,将室内陈设与女子情感紧密相连,使感情色彩强烈喷发,女主人公的愁肠百结跃然纸上。“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眉翠薄,鬓云残”,从对环境的描写转向对人物外貌的刻画。古时女子以翠黛描眉、美发如云为美,“薄”字形容眉黛褪色,“残”字描绘鬓发不整,生动地反映出女子因辗转反侧、难以入睡而无心打理妆容的状态,不仅展现了外貌的变化,更深入揭示出她内心难言的苦闷。“夜长衾枕寒”,点明时间漫长,人的感觉寒冷。“夜长”突出夜的难熬,“衾枕寒”既是身体对温度的感知,更是女子内心孤寂冷清的外化体现,与李清照“半夜凉初透”一样,通过对身体感觉的描写烘托人物内心的情感。此句表明上文的景物皆是长夜不寐之人的所见所感,“秋思”如同丝线,将这些景物串联起来,进一步强化了女主人公的秋思之深。下阕“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下阕从室内转到室外,“梧桐树,三更雨”描绘出秋夜三更时分,冷雨打在梧桐树上的画面。梧桐在古典诗词中常与离情别绪相关,三更冷雨更增添了凄凉之感。“不道离情正苦”直白地表达出在这雨打梧桐的秋夜,女子心中的离情之苦无人能懂,与上阕“偏照画堂秋思”呼应,点明“秋思”即“离情”,使主题更加明晰,愁绪进一步蔓延。“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此句对秋雨进行细致描写,秋雨连绵,雨珠打在梧桐叶上,发出“一叶叶”“一声声”的声响,滴落在空荡荡的石阶上直至天明。秋雨的连绵象征着女子离情的无尽,情景交融,将女子的愁苦心境烘托得淋漓尽致。在写法上,看似直笔写秋雨和离情,实则蕴含独特匠心。如同书法“无垂不缩”之法,虽表面直白,却在收笔处有逆缩之势,使字体更具气势。此词虽直白写雨声、离情,但并非一泻千里,而是在直率中蕴含含蓄。比如整夜不眠并未直接点明,而是通过秋雨从三更滴到明暗示出来,使情感表达更加委婉深沉,展现出温庭筠高超的词作艺术水平。

4. 作品点评

《更漏子·玉炉香》是温庭筠的词作作品。全词在描写角度上,由室内延展至室外,从视觉过渡到听觉,意象由实入虚,构建出浓郁愁境,将离情之苦渲染得深切动人。语言风格上,自然流畅,不着雕琢痕迹。上阕辞采密丽,下阕疏淡流畅,疏密、浓淡对比间,情感变化自然流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庭筠工于造语,极为绮靡,《花间集》可见矣。《更漏子·玉炉香》一首尤佳。

宋胡仔《苕溪渔丛话》后集卷十七

# “夜雨滴空阶”,五字不为少;此二十三字不为多。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引明人徐士俊

# 子野句“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似足该括此首,第观此始见其妙。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卷一

# 前以夜阑为思,后以夜雨为思,善能体出秋夜之思者。

明李廷机《草堂诗余评林》卷四

# “梧桐树”以下,似直下语,正从“夜长”逗出,亦书家“无垂不缩”之法。

清谭献《谭评词辨》卷一

# 温尉词当看其清真,不当看其繁缛。……“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语弥淡,情弥苦,非奇丽为佳矣。

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八

# 遣词凄艳,是飞卿本色。结三句开北宋先声。

清陈廷焯《云韶集》卷一

# 不知“梧桐树”数语,用笔较快,而意味无上二章之厚。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 后半阕无一字不妙,沉郁不及上二章,而凄警特绝。

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

# 飞卿此词,自是集中之冠,寻常情景,写来凄婉动人,全由秋思离情为其骨干。宋人“枕前泪共窗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本此而转成淡薄。温词如此凄丽有情致,不为设色所累者,寥寥可数也。温、韦并称,赖有此耳。

近代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 后半首写得很直,而一夜无眠却终未说破,依然含蓄;谭意或者如此罢。

近代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 此首写离情,浓淡相间,上片浓丽,下片疏淡。通篇自画至夜,自夜至晓。其境弥幽,其情弥苦。上片,起三句写境,女三句写入。画堂之内,惟有炉香、蜡泪相对,何等凄寂。迨至夜长衾寒之时,更愁损矣。眉薄鬓残,可见展转反侧、思极无眠之况。下片,承夜长夹,单写梧桐夜雨,一气直下,语浅情深。宋人句云:“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从此脱胎,然无上文之浓丽相配,故不如此词之深厚。

近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夜雨》

下一篇:唐·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