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炉香":玉炉散发着炉香烟,
# 香:一作烟。,玉炉:熏炉的美称。
"红烛泪":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
# 烛:一作蜡。
"偏对画堂秋思":偏偏映照出画堂中我的秋思。
# 画堂秋思:指画堂秋思之人。画堂,装饰华美的居室。,对:一作照。
"眉翠薄":她的蛾眉颜色已褪,
# 薄:指眉翠已淡。,眉翠:古代女子以翠黛画眉,故曰眉翠。
"鬓云残":鬓发也已零乱,
# 鬓云:鬓发如云。
"夜长衾枕寒":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
# 衾:被子。
"梧桐树":窗外的梧桐树,
# 梧桐树:谭献评《词辨》:“似直下语,正从‘夜长’逗出,亦书家无垂不缩之法。”谭评末句不大明白。后半首写得很直,而一夜无眠却终未说破,依然含蓄,谭意或者如此罢。梧桐:落叶乔木,古人以为是凤凰栖止之木。
"三更雨":正淋着三更的冷雨,
"不道离情最苦":全然不顾这离情是最为痛苦。
# 最:一作正。,不道:不管、不理会的意思。
"一叶叶":一片片叶子,
"一声声":一声声传入耳中,
"空阶滴到明":滴落在无人的石阶上,一直到天明。
# 空阶滴到明:意谓夜长不寐,卧听雨声。语出南朝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夜雨滴空阶。”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怨题材的词。词中通过描写玉炉香、红蜡泪等室内物象,以及三更雨打梧桐的室外声音,展现了孤独思妇辗转难眠、容颜不整、忍受寒冷痛苦的状态,从室内到室外、从视觉到听觉、从实到虚,营造出浓郁的离愁愁境,抒发了思妇深沉的相思之情。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描绘出室内玉炉焚香、红烛摇曳的场景,这一场景本身带有一种温暖、柔和且精致的氛围,可看作是“乐景”。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思妇却饱受“秋思”折磨,长夜难眠,容颜不整,内心充满孤独与痛苦,是为“哀情”。乐景与哀情相互映衬,愈发凸显出思妇内心的凄凉愁苦。融情于景:“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将玉炉焚香、红蜡垂泪的画面呈现于画堂之中,“香”与“泪”本是客观景象,却融入了词人的秋思,借炉香、蜡泪烘托出画堂中人物的孤寂与愁思;“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描绘三更时分,秋雨打在梧桐树叶上,滴落在空阶直至天明的景象,把人物内心离情的愁苦融入这秋雨梧桐的画面里,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那种深沉的离别之苦,使情感与景物完美交融,含蓄而深沉地传达出情感。拟人:“玉炉香,红蜡泪”,将红蜡赋予人的“泪”这一行为。红蜡燃烧时流下的蜡油,被比作伤心的泪水,生动地表现出室内氛围的孤寂与哀愁,仿佛红蜡也在为画堂中的秋思而伤感,借此烘托出主人公内心的愁苦与离情。
3. 分段赏析
上阕“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玉炉香”,起笔描绘出精致的玉炉中香烟袅袅升腾的画面,仅三字便勾勒出室内静谧且略带奢华的氛围,为全词奠定了基调,是典型的衬景之笔,虽未直接言情,却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埋下伏笔。“红蜡泪”,情韵顿生:“红蜡泪”一句,着一“泪”字,化无情之物为有情。蜡烛在夜间照明,蜡油滴落本是自然现象,可“泪”字赋予其拟人化的情感,暗示出闺房中的孤寂冷清。“玉炉的精美洁白与“红蜡”的艳丽色泽相互映衬,既展现出室内陈设的华美,又透露出闺中女子的寂寞情怀,景中含情,巧妙地将物与人的情感联系起来。“偏照”强调,情感浓烈:“偏照画堂秋思”,“画堂”点明女子所处环境的华美。然而,“偏照”二字打破平静,秋思本是无形的内心情愫,红蜡无法真正照见,但作者强调“偏照”,仿佛红蜡故意要照亮女子内心的愁绪,将室内陈设与女子情感紧密相连,使感情色彩强烈喷发,女主人公的愁肠百结跃然纸上。“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眉翠薄,鬓云残”,从对环境的描写转向对人物外貌的刻画。古时女子以翠黛描眉、美发如云为美,“薄”字形容眉黛褪色,“残”字描绘鬓发不整,生动地反映出女子因辗转反侧、难以入睡而无心打理妆容的状态,不仅展现了外貌的变化,更深入揭示出她内心难言的苦闷。“夜长衾枕寒”,点明时间漫长,人的感觉寒冷。“夜长”突出夜的难熬,“衾枕寒”既是身体对温度的感知,更是女子内心孤寂冷清的外化体现,与李清照“半夜凉初透”一样,通过对身体感觉的描写烘托人物内心的情感。此句表明上文的景物皆是长夜不寐之人的所见所感,“秋思”如同丝线,将这些景物串联起来,进一步强化了女主人公的秋思之深。下阕“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下阕从室内转到室外,“梧桐树,三更雨”描绘出秋夜三更时分,冷雨打在梧桐树上的画面。梧桐在古典诗词中常与离情别绪相关,三更冷雨更增添了凄凉之感。“不道离情正苦”直白地表达出在这雨打梧桐的秋夜,女子心中的离情之苦无人能懂,与上阕“偏照画堂秋思”呼应,点明“秋思”即“离情”,使主题更加明晰,愁绪进一步蔓延。“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此句对秋雨进行细致描写,秋雨连绵,雨珠打在梧桐叶上,发出“一叶叶”“一声声”的声响,滴落在空荡荡的石阶上直至天明。秋雨的连绵象征着女子离情的无尽,情景交融,将女子的愁苦心境烘托得淋漓尽致。在写法上,看似直笔写秋雨和离情,实则蕴含独特匠心。如同书法“无垂不缩”之法,虽表面直白,却在收笔处有逆缩之势,使字体更具气势。此词虽直白写雨声、离情,但并非一泻千里,而是在直率中蕴含含蓄。比如整夜不眠并未直接点明,而是通过秋雨从三更滴到明暗示出来,使情感表达更加委婉深沉,展现出温庭筠高超的词作艺术水平。
4. 作品点评
《更漏子·玉炉香》是温庭筠的词作作品。全词在描写角度上,由室内延展至室外,从视觉过渡到听觉,意象由实入虚,构建出浓郁愁境,将离情之苦渲染得深切动人。语言风格上,自然流畅,不着雕琢痕迹。上阕辞采密丽,下阕疏淡流畅,疏密、浓淡对比间,情感变化自然流露。
# 庭筠工于造语,极为绮靡,《花间集》可见矣。《更漏子·玉炉香》一首尤佳。
宋胡仔《苕溪渔丛话》后集卷十七
# “夜雨滴空阶”,五字不为少;此二十三字不为多。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引明人徐士俊
# 子野句“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似足该括此首,第观此始见其妙。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卷一
# 前以夜阑为思,后以夜雨为思,善能体出秋夜之思者。
明李廷机《草堂诗余评林》卷四
# “梧桐树”以下,似直下语,正从“夜长”逗出,亦书家“无垂不缩”之法。
清谭献《谭评词辨》卷一
# 温尉词当看其清真,不当看其繁缛。……“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语弥淡,情弥苦,非奇丽为佳矣。
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八
# 遣词凄艳,是飞卿本色。结三句开北宋先声。
清陈廷焯《云韶集》卷一
# 不知“梧桐树”数语,用笔较快,而意味无上二章之厚。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 后半阕无一字不妙,沉郁不及上二章,而凄警特绝。
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
# 飞卿此词,自是集中之冠,寻常情景,写来凄婉动人,全由秋思离情为其骨干。宋人“枕前泪共窗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本此而转成淡薄。温词如此凄丽有情致,不为设色所累者,寥寥可数也。温、韦并称,赖有此耳。
近代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 后半首写得很直,而一夜无眠却终未说破,依然含蓄;谭意或者如此罢。
近代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 此首写离情,浓淡相间,上片浓丽,下片疏淡。通篇自画至夜,自夜至晓。其境弥幽,其情弥苦。上片,起三句写境,女三句写入。画堂之内,惟有炉香、蜡泪相对,何等凄寂。迨至夜长衾寒之时,更愁损矣。眉薄鬓残,可见展转反侧、思极无眠之况。下片,承夜长夹,单写梧桐夜雨,一气直下,语浅情深。宋人句云:“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从此脱胎,然无上文之浓丽相配,故不如此词之深厚。
近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上一篇:唐·白居易《夜雨》
下一篇:唐·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