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玉笛暗飞声":不知从哪儿传来了悠扬的笛声,
#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玉笛:笛子的美称。
"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声)随着春风传遍了洛城。
# 洛城:今河南洛阳。,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
#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闻:听;听见。
"何人不起故园情":谁能不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呢?
# 故园情:怀念家乡的情感。故园,故乡,家乡。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思乡诗。描绘了春夜洛阳城悠扬的笛声随春风传遍全城的情景,体现了诗人客居他乡在静谧春夜被笛声触动,从而引发的绵绵思乡之情。
2. 写作手法
夸张:“散入春风满洛城”运用夸张手法,将无形的笛声借春风之力,描述为飘满整个洛阳城。以超乎寻常的想象,极力凸显笛声传播之广、感染力之强,营造出一种极强的艺术氛围,让读者深切感受到那笛声的悠扬动人,仿佛能看到全城都沉浸在这美妙笛音之中。想象:“散入春风满洛城”,诗人展开想象,让笛声挣脱现实局限,随着春风飘散,似化为无数灵动音符,轻盈地铺满洛阳城,将无形笛声具象化,使读者仿若置身其中,真切感知其无处不在。从“此夜曲中闻折柳”起,诗人更是驰骋想象,由笛曲联想到古人折柳送别、盼归场景,拓展情感维度,把思乡情渲染得炽热浓烈,引发共鸣。
3. 分段赏析
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在静谧的春夜,诗人或正沉浸于书海、悠然闲坐,或是忙碌于诸事,突然,一曲悠扬的玉笛之音悄然响起,打破夜的寂静。这玉笛,或为精美玉器所制,或是对笛的美称,又或是指代羌笛。那笛音清远悦耳,引得诗人循声探寻,却怎么也辨不清声源何处,这未曾露面的吹笛人或许只是自得其乐,未曾想那笛声如灵动的精灵,悄然触动了众多听众的心弦,一个“暗”字,藏尽意外与惊喜。次句“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轻柔地吹拂,笛声仿若与之共舞,悠悠飘散风中,又借风势飘满洛阳城。这般美妙,恰似“此曲只应天上有”,虽带着艺术的夸张,却将笛声的动人和春夜的静谧烘托得淋漓尽致。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世界里,此刻的洛城仿佛被这笛音独占,其他声响都销声匿迹,全城之人仿若都沉浸其中,凝神静听。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在这缥缈的春夜笛乐里,诗人捕捉到了饱含思乡怀亲愁绪的《折杨柳》。这《折杨柳》作为汉代横吹曲名,古往今来,其曲辞多写离别伤感,如北朝流传的“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此处,“折柳”既可视作实实在在听到这首曲子,又能解读出在乐曲旋律里蕴含的折柳送别、盼亲早归等意绪,古人以“柳”谐音“留”,折柳相赠是送别留念,折柳寄远是盼归情思,种种情愫尽在曲中。尾句“何人不起故园情”,在这悠扬的笛音烘托下,游子心底潜藏的思乡之情被瞬间点燃,且愈发浓烈。联系首句,起初那股情思或许还隐匿、模糊,此刻却因这偶然听闻的《折杨柳》豁然明朗,如潮水般汹涌。“何人”一词极具张力,看似问众人,实则将诗人自身深沉炽热的思乡情推向极致,绵绵不绝,萦绕夜空,久久不散,令读者回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七言绝句虽篇幅短小,却将李白的风格特质展露无遗,其在艺术呈现上有着鲜明的主观倾向。对故乡的挚爱隶属崇高情感范畴,与爱国主义一脉相承。李白此诗以闻笛为切入点,然而其内涵远不止于对音乐的单纯描摹,更核心的是借笛声抒发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触动了人们心底那份共通的乡情,这也正是该诗拥有强大感染力、令人为之动容的关键所在。
# 唐人作闻笛诗每有韵致,如太白散逸潇洒者不复见。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太白七言绝,如“杨花落尽子规啼”、“朝辞白帝彩云间”、“谁家玉笛暗飞声”、“天门中断楚江开”等作,读之真有挥斥八极、凌属九霄意。贺监谓为谪仙,良不虚也。
明胡应麟《诗薮》
# 次句不独流逸,亦且稳定。看他下句下字,炉锤二妙。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意远字精,炉锤巧自天然。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前首(按指《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倒,此首顺;前首含,此首露;前首格高,此首调婉。并录之,可以观其变矣。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
# “满”从“散”来,“散”从“飞”来,用字细甚。妙在“何人不起”四字,写得万方同感,百倍自伤。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散入”二字妙,领得下二句起。通首总言笛声之动人。“何人不起故园情”,含着自己在内。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清王尧衢《唐诗合解》
# 与杜甫《吹笛》七律同意,但彼结句与黄鹤楼绝句出以变化,不见用事之迹,此诗并不翻新,探情自见,亦异曲同工也。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下句下字炉锤上妙,却如信笔直写。后来闻笛诗,谁复出此?真绝调也。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此首闻笛与前首听笛(按指《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吹笛》)异。听笛者知在黄鹤楼上,故有心听之也;闻笛者不知何处,无意闻知也。开首“谁家”二字起“闻”字,“暗”字起“夜”字,“飞声”二字起“闻”字。二句“散”字、“满”字写足“闻”字之神。三句点“夜”字、便转闻笛感别,有故国之情。曰“何人”,即己亦在内。不必定指自己。正诗笔灵活处。(品)悲慨。
清朱宝莹《诗式》
# 春宵人静,闻笛声悠扬,及聆其曲调,不禁黯然动乡国之思。释贯休《闻笛》诗云:“霜月夜徘徊,楼中羌笛催。晓风吹不尽,江上落残梅。”同是风前闻笛,太白诗有磊落之气,贯休诗得蕴藉之神,大家名家之别,正在虚处会之。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现代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
# 潘稼堂曰:此与《黄鹤楼》诗异:《黄鹤楼》是思归而又闻笛。此是闻笛而始思归也。因笛中有《折柳》之曲,忽忆此时柳真堪折,春而未归,能不念故国也?
不详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上一篇:唐·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下一篇:唐·胡令能《小儿垂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