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州诗句在褒城":我曾在容州写下的诗句还留在褒城,
# 容州:指窦群,元和三年十月贬湖南观察使,既行,改黔州观察使,赴任时经褒城并题诗,元和九年卒。
"几度经过眼暂明":多次路过此地时总忍不住眼前一亮。
"今日重看满衫泪":可今天再次看到这些诗句时,泪水已打湿了衣衫,
"可怜名字已前生":可叹那些诗句里的名字,仿佛已是前世的记忆了。
"忆昔万株梨映竹":还记得当年这里万株梨树与翠竹相映成趣,
"遇逢黄令醉残春":我与黄县令在残春时节醉酒畅饮。
# 黄令:元稹漫游河中时结识之黄姓县令,元和四年元稹出使东川,与之相遇于褒城。参卷10《黄明府诗》。
"梨枯竹尽黄令死":如今梨树枯萎竹林尽消,黄县令也已离世,
"今日再来衰病身":今日我拖着衰病之身再次来到此地。
# 再:一作载。
中唐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作者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北魏皇族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诗歌领域,其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并称“元白”,所作乐府,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所暴露。在小说领域,《莺莺传》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刻画,影响了后世的《西厢记》。在散文领域,元稹的制诰创作最值得关注。著作被整理为《元氏长庆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怀人感怀诗。其一描绘了诗人重游褒城驿,看到故友窦群的诗句,由往昔途经时的“眼暂明”变为如今的“满衫泪”;其二描绘了昔日“万株梨映竹”与黄明府共醉残春的景象,对比今日“梨枯竹尽黄令死”及自身“衰病身”的境遇,营造了今昔对比强烈、苍凉凄清的意境和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无常感。表达了诗人对已故友人窦群、黄明府的深切哀悼与思念,以及对自身贬谪途中病衰漂泊境遇的感慨,还有对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惋。
2. 写作手法
对比:“今日再来衰病身”与往昔游览时的状态形成隐性对比,昔日或许康健从容,而今却拖着“衰病身”重游,进一步强化了今昔境遇的落差与人生的沧桑感。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容州诗句在褒城,几度经过眼暂明。”此句以记忆与现实的交织开篇。“容州诗句”指诗人昔日于容州所作之诗,而今这些诗句仍留存于褒城,暗示诗人曾在此地留下文墨痕迹。“几度经过眼暂明”写诗人多次路过褒城,每见旧迹,心中便为之一亮。“眼暂明”三字,既写出重见旧物的瞬间欣喜,又暗含物是人非的怅惘,为后文情感转折埋下伏笔。“今日重看满衫泪,可怜名字已前生。”此句由回忆转入现实,情感陡转直下。“今日重看”呼应前文“几度经过”,而“满衫泪”则将情绪推向高潮——昔日诗句犹在,但人事已非,诗人抚今追昔,不禁泪湿衣衫。“可怜名字已前生”更进一层,“可怜”二字饱含无奈,“已前生”则将往昔岁月推至遥不可及的前世,暗示时光流逝之无情与记忆的虚幻,深化了全诗的沧桑之叹。第二首“忆昔万株梨映竹,遇逢黄令醉残春。”此句以鲜明的画面勾勒往昔盛景。“万株梨映竹”写褒城驿畔梨花如雪、翠竹相映的盎然生机,“遇逢黄令醉残春”则记诗人曾与黄县令在此共度残春,醉酒畅饮的欢愉时光。“万株梨”与“醉残春”形成视觉与情感的重合,将昔日的繁华与情谊渲染得淋漓尽致,为后文的衰败对比蓄势。“梨枯竹尽黄令死,今日再来衰病身。”此句陡转直下,以凋零之景与逝去之人呼应前文的繁盛。“梨枯竹尽”写树木凋敝、竹林消亡的荒凉,“黄令死”则点明故友离世,物是人非之感愈发沉重。“今日再来衰病身”以诗人自身状态收拢——昔日同游的友人已逝,而今重游的自己亦垂垂老矣,衰病缠身。这句通过“枯尽—死亡—衰病”的递进式描写,将时光无情、生命易逝的悲凉推向极致,余韵悠长。
上一篇:唐·邵大震《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下一篇:唐·卢仝《冬行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