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数株桑枣树":江边上的那几株桑枣树,
"自从离乱更荒凉":自从遭遇战乱之后显得更加荒凉了。
# 离乱:变乱。常指战乱。一本作“乱离”。《晋书·刑法志》:“是时承离乱之后,法网弛纵,罪名既轻,无以惩肃。”唐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诗:“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一本作“乱离”。明屠隆《彩毫记·难中相会》:“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陈毅《冬夜杂咏·吾读》:“干戈离乱中,忧国忧民泪。”
"那堪旅馆经残腊":哪里能忍受在旅馆中度过这岁末残冬时节,
# 残腊:亦作“残臈”。农历年底。,那堪:怎堪;怎能禁受。唐李端《溪行遇雨寄柳中庸》诗:“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宋张先《青门引·春思》词:“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明韩洽《铁马》诗:“那堪檐宇下,又作战场声。” ③残腊:亦作“残臈”。农历年底。唐李频《湘口送友人》诗:“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宋苏轼《与程正辅提刑书》之二三:“残腊只数日,感念聚散,不能无异乡之叹。”《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捱过残腊,到了新年,又是上元佳节。”《再生缘》第九回:“如今残臈过新春,今年我宅多兴旺,人口平安福又增。”
"只把空书寄故乡":只能寄一封没有多少实质内容的家书回到故乡。
"典尽客衣三尺雪":在这大雪厚达三尺的寒冬里,把客居时的衣服都典当完了,
"炼精诗句一头霜":精心锤炼诗句,头发都变得像霜一样斑白。
"故人多在芙蓉幕":旧日的友人大多都在那幕府之中任职,
"应笑孜孜道未光":他们应该会笑话我这般勤勉努力却还没有显达。
中唐著名诗人
王建(766?~830后),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他出身寒微,终生未举进士。元和间为昭应丞、渭南尉,大和初官至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王建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诗作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郁。善以白描、比兴手法,用典型形象针砭时弊,揭示社会矛盾,语言含蓄,简洁峭拔。善短篇,多七言,尤以《宫词》百首著名。代表作品有《海人谣》《当窗织》。著有《王司马集》《王建集》。
1. 分段赏析
“江上数株桑枣树,自从离乱更荒凉”两句是描写江上所见的远景。“江上数株桑枣树”,开篇简单勾勒出江边几株桑枣树的画面,平常的事物却在诗人的笔下透露出一种孤寂之感。“自从离乱更荒凉”,一个“更”字点明时间背景是离乱之后,离乱使得原本普通的桑枣树更添荒凉,不仅写出了桑枣树的衰败景象,更象征着社会的破败与民生的凋敝,借景抒情,奠定了全诗凄凉的基调,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在乱世中的飘零之感和对往昔安宁的怀念。“那堪旅馆经残腊,只把空书寄故乡”两句写诗人客居旅馆时的情景。“那堪旅馆经残腊”,“那堪”二字直接抒发内心的不堪忍受,诗人客居旅馆,又逢残腊时节,残腊本就是一年将尽、阖家团圆之时,而诗人却漂泊在外,孤独之感愈发浓烈。“秪把空书寄故乡”,“空书”表明信中除了思念并无实际的好消息可报,在这一年将尽之时,只能寄一封饱含思念却又无奈的家书回故乡,进一步体现出诗人的落寞与无奈,在佳节时与家人分离的痛苦以及漂泊生活的凄苦尽显其中。“典尽客衣三尺雪,炼精诗句一头霜”两句展现了诗人窘迫的生活和对作诗的执着。“典尽客衣三尺雪”,在大雪纷飞的寒冬,诗人为了维持生计,把客居时的衣物都典当殆尽,“三尺雪”既描绘出寒冷的环境,又侧面烘托出诗人生活的艰难,其困窘之状跃然纸上。“炼精诗句一头霜”,诗人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下,依然潜心锤炼诗句,以至于头发都如霜雪般斑白,一个“霜”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因作诗苦思和生活困苦而衰老的状态,体现出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在困境中坚守精神追求的品质。“故人多在芙蓉幕,应笑孜孜道未光”两句是诗人的自嘲与期望。“故人多在芙蓉幕”,“芙蓉幕”指代幕府,点明诗人的故友大多在幕府中任职,生活境况较好。“应笑孜孜道未光”,诗人想象故友们看到自己还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理想却尚未显达,可能会笑话自己。表面上是自我解嘲,实则蕴含着内心的不甘和对得到举荐、实现抱负的渴望,在无奈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期许,也反映出诗人在困境中依然不放弃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