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
chūn
yǒu
gǎn
shè
zhōu
xíng
yuán
wài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1
xuě
zhǎng
qián
shuǐ
shēng
rào
tān
méi
shuāi
wèi
jiǎn
tài
chūn
nèn
jīn
hán
mèng
jiào
nián
lái
shì
bǎi
bān
wén
jūn
duō
gǎn
chù
lán
gān

译文

积雪融化使前面的溪水上涨,鸟儿的啼鸣声已经环绕着滩涂。梅花虽然衰败却没有减损风姿,初春天气尚嫩,难以承受寒冷。过去的踪迹消失,像一场梦刚醒,一年来的事情有各种各样。听说您也常常感慨,正在何处倚靠栏杆呢。

逐句剖析

"雪涨前溪水":积雪融化使前面的溪水上涨,

"啼声已绕滩":鸟儿的啼鸣声已经环绕着滩涂。

"梅衰未减态":梅花虽然衰败却没有减损风姿,

"春嫩不禁寒":初春天气尚嫩,难以承受寒冷。

"迹去梦一觉":过去的踪迹消失,像一场梦刚醒,

"年来事百般":一年来的事情有各种各样。

"闻君亦多感":听说您也常常感慨,

"何处倚阑干":正在何处倚靠栏杆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初春有感寄歙州邢员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五言律诗。诗歌描写了初春时节的景色,溪水因雪融上涨,啼声绕滩,梅花虽衰仍具风姿,春寒料峭。诗人由景生情,感慨往事如梦、世事多变,进而遥想同样多感的友人此刻何处凭栏。全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语言自然蕴藉,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及对人生的感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雪涨前溪水”:这句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早春特有的景象。“雪涨”二字很有画面感,既写出了积雪消融的动态过程,又点出溪水因雪水汇入而上涨的状态。“前溪水”明确了溪水的地方,让读者仿佛能看到眼前那条因春雪消融而变得丰盈的溪流。此时的溪水不再是冬日的涓涓细流,而是带着初春的生机,水面或许还泛着细碎的波纹,倒映着岸边尚未完全返青的草木。“啼声已绕滩”:此句以声音打破了宁静,让初春的景象更显生动。“啼声”未指明是何种鸟儿的叫声,给人留下想象,或许是燕子,或许是山雀,都是早春常见的飞鸟。“绕滩”二字用得巧妙,既写出了声音的环绕,又暗示了滩涂的环境,水流经过滩涂时可能略显湍急,鸟儿的叫声在这样的环境中回荡,更显清脆。这声音里透着生命的活力,构成了早春鲜活的画面,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有水流、有滩涂、有鸟鸣的初春景致中。​“梅衰未减态”:早春的梅花,展现出独特的样子。“梅衰”点出梅花经过冬日的盛放,到了初春已显衰败之态,花瓣可能已有些许凋零,不再如寒冬时那般饱满。但“未减态”则笔锋一转,写出梅花即便衰败,其枝干的挺拔、花朵残留的风骨依然未改。“春嫩不禁寒”:“春嫩”一词用得十分贴切,把初春比作娇嫩的生命体。“不禁寒”则直接点出此时的寒意仍在,虽然已是春天,但寒冷并未完全退去,花草树木、飞鸟虫鱼都还在适应这乍暖还寒的天气。这种对气候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初春并非一味的温暖,而是带着些许凉意的新生,也与前句梅花“未减态”形成呼应,正是这残留的寒意,更能凸显梅花在逆境中保持姿态的可贵。​“迹去梦一觉”:这句诗由景入情,开始抒发诗人的人生感慨。“迹去”指过去的踪迹、经历渐渐远去,那些曾经的过往如同消失在时光里的脚印,难以追寻。“梦一觉”则将过往的经历比作一场短暂的梦境,醒来后只剩模糊的记忆,既写出了时光流逝的迅速,又带着一种世事无常的怅惘。诗人或许是在回首自己的经历,那些曾经在意的、执着的事情,如今看来都如梦境般虚幻,这种感受带着淡淡的沧桑,让诗歌的情感从对自然的描绘转向对人生的思索,过渡自然而真切。​“年来事百般”:“年来”限定了时间范围,指过去的一年。“事百般”则概括了这一年中经历的种种事情,或许有顺遂,有波折,有相聚,有别离,正是这些繁杂多样的经历,让诗人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句诗没有具体列举何事,却让读者能联想到生活的琐碎与多变,那种面对诸多事情时的复杂心情,有无奈,有释然,有感慨,都蕴含其中,使诗人的感怀更显真实可触,也让诗歌的情感更具普遍性。​“闻君亦多感”:“闻”字说明诗人是通过某种途径得知友人的状态,或许是书信往来,或许是他人转述,让这份知晓多了几分间接却真切的意味。“亦多感”中的“亦”字用得巧妙,呼应了前文诗人自身的感慨,暗示友人与自己有着相似的心境,都对生活、时光有着诸多感触。这既写出了两人之间的默契,也为后文的问询做了铺垫,让对友人的思念不再是空洞的抒情,而是建立在彼此相似心境的基础上,显得更为真挚。​“何处倚阑干”:此句以问句结尾,将对友人的思念推向深处,余味悠长。“何处”是对地点的探寻,带着诗人的想象,友人此刻或许正倚靠在栏杆边,“倚阑干”这一动作很有画面感,常与沉思、眺望相关,暗示友人或许也在凭栏远眺时生发感慨。诗人通过这样的想象,将自己的感怀与友人的处境联系起来,仿佛能看到友人的身影,这种呼应让友情的表达更为含蓄而深沉,也让全诗的情感在对友人的惦念中收尾,留下淡淡的怅惘与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归燕》

下一篇:唐·许浑《送前缑氏韦明府南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