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在笔端":天地之精华全集中在画家的笔头上,
"咫尺匠心难":咫尺大的画幅中显示了画家无比的匠心。
"日月中堂见":使得在堂中就见到了日月,
"江湖满座看":满座的宾客都欣赏着画上的江水湖光。
"夜凝岚气湿":夜间山中凝结的湿雾似乎弥漫到了堂中,
"秋浸壁光寒":深秋的景色使四壁凉气袭人。
"料得昔人意":想当时王维在这幅山水障中,
"平生诗思残":灌注了他诗歌中高妙的意境。
"右丞今已殁":王右氶早已逝去了,
# 殁:去世。,右丞:指王维。
"遗画世间稀":他留下的画已是世间的稀有之物。
"咫尺江湖尽":咫尺的画幅中包罗了江河湖泊,
"寻常鸥鸟飞":鸥鸟像平常一样在江湖上飞翔。
# 鸥鸟:一作鸿雁。
"山光全在掌":山岭的风光可以放在手掌中,
# 掌:手掌,指近在眼前。
"云气欲生衣":云气似乎像从观看者的衣中散出。
"以此常为玩":能够经常与这样的山水障作伴,
"平生沧海机":那这辈子真像生活在仙境之中了。
# 沧海机:沧海变化的缘由。
晚唐诗人
张祜(785?~852?),唐代诗人。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一说南阳(今河南邓州)人。早年浪迹江湖,狂放不羁。元和十五年,令狐楚(一说裴度)表荐张祜,令其入朝献诗,然为权贵所抑。后至淮南,晚年喜爱曲阿(今江苏丹阳)风物,隐居以终。张祜的诗多写落拓不遇的情怀和隐居生活,对时政有所谏讽,又以咏史诗及宫词著名。代表作品有《宫词二首》《惠山寺》《题金山寺》《孤山寺》等。有南宋蜀刻本《张承吉文集》传世。
1. 分段赏析
第一首首联:“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开篇诗人直抒胸臆,高度赞扬王维绘画技艺的高超。“精华在笔端”表明王维画作的精妙之处完全通过他的画笔展现出来,每一笔都凝聚着精华。“咫尺匠心难”进一步强调,在有限的画幅里融入独特而精巧的构思极为困难,而王维却能做到,凸显其匠心独运,为下文具体描绘画作精彩之处埋下伏笔。颔联:“日月中堂见,江湖满座看。”从空间角度描绘画作内容。“日月中堂见”,诗人描述仿佛在室内的中堂就能看见日月的光辉,以夸张手法写出画作营造出宏大的空间感,将广阔天空中的日月纳入小小画幅。“江湖满座看”则强调画中江湖的辽阔,观者坐在座位上,就如同置身于江湖之畔,能看到整个江湖的景色,生动展现出画作的广阔视野与逼真效果,让读者感受到画作带来的视觉享受。颈联:“夜凝岚气湿,秋浸壁光寒。”从时间和氛围角度深入刻画画作。“夜凝岚气湿”描绘夜晚时分,山间雾气凝结,带着湿润的气息,一个“湿”字不仅写出了雾气的浓重,更让读者仿佛能触摸到那潮湿的空气,感受到夜晚山林间的静谧与湿润。“秋浸壁光寒”则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秋天的气息弥漫,仿佛渗透到墙壁反射的光线中,使得整个环境都带有寒意,“寒”字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感受,更烘托出画作所营造的清冷意境,让读者沉浸在画作所传达的独特氛围之中。尾联:“料得昔人意,平生诗思残”由画及人,从对画作的描绘过渡到对王维创作心意的揣摩。“料得昔人意”,诗人凭借对画作的深刻理解,推测出王维作画时的心意,表明诗人对王维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有一定的领悟。“平生诗思残”则是诗人自谦之语,意思是面对如此精妙的画作,自己平生的诗歌创作灵感都显得不足,侧面烘托出王维画作的艺术水准,给人带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第二首首联:“右丞今已殁,遗画世间稀”开篇点明王维已离世这一事实,“右丞今已殁”语气中带着惋惜与感慨。“遗画世间稀”强调王维遗留下来的画作在世间极为稀少,突出其珍贵性。这两句为全诗奠定了一种追思与珍视的基调,引发读者对王维画作的关注,也为下文对画作的具体描绘和赞美做铺垫。颔联:“咫尺江湖尽,寻常鸥鸟飞。”继续从空间角度描绘画作。“咫尺江湖尽”,再次强调在小小的画幅里能够展现出广阔江湖的全貌,体现王维绘画以小见大的高超技艺。“寻常鸥鸟飞”描绘出画中常见的鸥鸟在自由飞翔的情景,“寻常”一词让画面显得亲切自然,“飞”字赋予画面动态感,使观者仿佛看到鸥鸟在广阔江湖上空自在翱翔,增添了画面的生机与活力,生动展现出画作的逼真与灵动。颈联:“山光全在掌,云气欲生衣。”着重从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方面描绘画作。“山光全在掌”,“全”字突出画家对山峦景色的描绘细致入微、完整全面,仿佛连绵的山峦风光都能被掌控在手掌之中,夸张的手法凸显出画作的精妙,展现出画家对山光景色的精准把握与生动呈现。“云气欲生衣”,“欲生衣”三个字将云气的缥缈、灵动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那流动的云气不是静止在画中,而是要从画里飘散出来,沾染到观者的衣服上,给人以强烈的身临其境之感。尾联:“以此常为玩,平生沧海机。”表达诗人对画作的喜爱以及观赏画作后的感悟。“以此常为玩”,表明诗人因喜爱这幅画而经常欣赏把玩,体现出画作对诗人的吸引力。“平生沧海机”,诗人观赏画作后,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仿佛在这幅画中找到了解开人生奥秘的钥匙,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使诗歌不仅停留在对画作的赞美上,还上升到对人生的思考层面。
上一篇:唐·高适《杂曲歌辞·行路难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