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深橡子熟":秋意深沉,橡树结的果子早已熟透,
# 橡子:橡树(又名栎树)的果实,苦涩难食。
"散落榛芜冈":一颗一颗散落在荒芜的山冈上。
# 榛芜冈:草木丛杂的山冈。
"伛偻黄发媪":一个驼背的,花白头发的老婆婆,
# 黄发:指年老。,伛偻:驼背弯腰的样子。
"拾之践晨霜":一大清早就踩着冷冷的秋霜,在山坡上捡橡子。
"移时始盈掬":老人家行动不便,手脚很不利索,
# 盈掬:满一捧。掬,一捧。
"尽日方满筐":整整一天,不过捡了一小筐。
# 尽日:一整天。
"几嚗复几蒸":多次晾晒又多次蒸煮,
# 嚗:晒。
"用作三冬粮":用来做过冬的粮食。
# 三冬:冬季的三个月。
"山前有熟稻":老人一家在山前本来有几亩稻田,今年收成不错,
"紫穗袭人香":沉甸甸的稻穗香气袭人。
# 袭人香:指稻香扑鼻。
"细获又精舂":小心的收割、舂米,
# 细获:仔细地收割、拣选。
"粒粒如玉珰":颗颗米粒如宝玉般晶莹。
# 玉珰:玉制的耳坠。这里用以比米粒的晶莹洁白。
"持之纳于官":官家来收秋粮时,全部拿出来,
# 纳于官:交纳给官府。,持之:拿它。之,指米。
"私室无仓箱":一点也没有私留。
# 仓箱:装米的器具。,私室:指农民自己家里。
"如何一石余":为什么明明一石多的大米,
#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只作五斗量":官家的称量出来竟然只有五斗!
"狡吏不畏刑":这些贪官污吏狡黠无耻,
"贪官不避赃":罪大恶极。
# 不避赃:犹言公然贪赃。
"农时作私债":他们拿官粮来放私债,
# 作私债:指贪官狡吏把官仓的粮食放私债进行盘剥。,农时:春耕播种时节。
"农毕归官仓":等连本带利收回,又放到官家的粮仓里面。
"自冬及于春":一年又一年,他们就做着这样的无本生意!可怜老婆婆这样的人家还有多少?从冬天到来年,
"橡实诳饥肠":只有用难以下咽、毫无营养的橡子来欺骗自己的肚子。
# 诳饥肠:哄哄饥肠辘辘的肚子。
"吾闻田成子":我听说春秋时齐国有个虚伪的贵族,叫田成,
# 田成子:即春秋时齐国宰相田常,他为了收买人心,曾以大斗贷出粮食,以小斗收进,故民众歌颂他。后来他的子孙取得了齐国的王位。
"诈仁犹自王":他假装仁义,道貌岸然,最后还是当上了齐国的国王。
# 诈仁:假仁。
"吁嗟逢橡媪":可是现在,有些人连这样的假仁假义也不愿意做了!看着老婆婆远去的消瘦的背影,
# 吁嗟:感叹声。
"不觉泪沾裳":不知不觉,眼泪流下来。
晚唐时期文学家
皮日休(834?~883?),唐代文学家。字逸少,后改袭美,号鹿门子、间气布衣等。襄阳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咸通进士,曾任太常博士,后参加黄巢军任翰林学士。皮日休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其诗多酬唱咏物之作,也涉及时政弊端,描述人民悲惨生活之作。其诗一种继承新乐府传统,语言平易近人;一种则逞奇丰富。皮日休的散文颇能继承韩柳古文传统,尤其是小品文善于讥刺时弊,抨击黑暗政治,锋芒毕露。其政论小品文被鲁迅之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代表作品有《正乐府》《三羞诗》。著有《鹿门隐书》《忧赋》《皮子文薮》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反映民生疾苦、批判社会现实题材的诗。介绍唐代末年一位老农妇因官府沉重剥削,辛苦生产的粮米被搜刮殆尽,只能靠拾橡子充饥的悲惨遭遇。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对底层人民的残酷压榨,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唐末统治者凶残、狡诈本性的批判。
2. 写作手法
对比:“山前有熟稻”描绘丰收之景,与老媪拾橡充饥形成对比;“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对比地主富户和官府对农民的剥夺。白描:以“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等简洁笔墨,勾勒老妇人的外貌与劳作过程,真实生动。借事抒情:全诗围绕老媪拾橡子一事展开,如“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描述老媪在深秋清晨于荒冈捡拾橡子的事件,诗人将对底层百姓悲惨生活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愤慨之情,融入对这一事件的叙述中,通过具体事件的铺陈,自然流露出强烈的情感倾向。用典:“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此处化用春秋时期齐国田成子(田常)的典故。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田成子为收买人心,在借贷时用大斗借出、小斗收入,施行“仁政”以笼络百姓,最终篡夺齐国政权,被立为齐王。典故的核心是田成子通过表面的“仁政”(实为权谋)赢得民心,成就霸业。借田成子的“诈仁”反讽晚唐统治者连“诈仁”都不屑为之,揭露其比历史上的权谋家更残酷——田成子尚知以“仁”为幌子,而晚唐官吏则是明火执仗地剥削,毫无顾忌(“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阶层的贪婪本质。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秋深橡子熟”至“用作三冬粮”):荒冈拾橡的艰辛图景,首四句“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以白描手法勾勒出深秋荒冈的萧瑟场景:成熟的橡子散落于榛莽荒芜的山冈,一位弯腰驼背、满头白发的老妇人,踩着晨霜捡拾橡子。“伛偻黄发”的外貌描写与“践晨霜”的动作描写,既凸显老媪的衰老体弱,又暗示其劳作的艰辛与环境的苦寒。接着“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进一步细化拾橡子的过程:耗时良久才捧满一握,终日劳作方得满筐,还要经过多次晾晒蒸煮,方能作为过冬的粮食。“移时”“尽日”强调劳作的漫长与收获的微薄,“几曝复几蒸”可见加工的繁琐,足见老媪以橡子为粮的无奈与生活的困苦。此段以细节描写如实呈现底层百姓的生存困境,语言质朴却力透纸背,为全诗奠定悲怆基调。第二段(“山前有熟稻”至“橡实诳饥肠”):丰收背后的剥削真相,“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笔锋一转,描绘山前稻田丰收的景象:紫色稻穗香气袭人,经过精细收割舂捣,米粒晶莹如玉。这与前文橡子的粗劣形成鲜明对比,看似矛盾的场景实则暗藏玄机——“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揭示真相:丰收的稻谷全被上缴官府,自家仓廪空空如也。“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以反问直指官吏盘剥的残酷:本应收粮一石余,却被官吏用加倍的大斗盘剥,最终只剩五斗。“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则直接揭露吏治腐败,官吏贪赃枉法、毫无顾忌。“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进一步说明地主与官府勾结,农民在耕种时被迫借债,收获后粮食却全入官仓,最终“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只能以橡子充饥。此段通过丰收与饥馑的对比、官府盘剥的细节,层层递进地揭露了“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将批判的矛头直指统治阶层。第三段(“吾闻田成子”至结尾):借古讽今的深沉感慨,“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引用田成子“大斗出、小斗入”收买人心成就王业的典故,暗含对比:田成子的“诈仁”虽非真心,却让百姓稍有获益,而当下的统治者连表面的仁义都不屑施行,唯有残酷剥削。“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收束全诗,诗人面对老媪的悲惨境遇,不禁泪湿衣裳,将个人的同情升华为对底层民众的深切悲悯。此段以典故作比,含蓄批判统治者的无道,又以“泪沾裳”的细节展现诗人的情感共鸣,既保持了讽喻的力度,又兼具人文关怀的温度。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极具特色。思想层面,诗歌锋芒毕露,作者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上层统治者。通过描绘老媪霜晨拾橡图,借题发挥,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残酷榨取民脂民膏以肥己的罪恶,展现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和深刻批判。结尾运用田成子诈仁成就王业的典故与现实对比,含蓄而有力地指出当世唐朝皇帝连表面假仁假义都做不到,使批判更具深度和力度。
# 《正乐府》十章,虽不及乐天《新乐府》深透沉痛,而指抉利弊,何让《讽谕》!时无忌讳,乃得此稗世之作。
清胡寿芝《东目馆诗见》
# 皮日休《正乐府》与白香山《秦中吟》十首匹作。
清吴震方《放胆诗》
上一篇:唐·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下一篇:唐·柳宗元《别舍弟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