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春连日醉昏昏":惜别伤春连日来酒醉昏昏,
# 惜春:爱怜春色。
"醒后衣裳见酒痕":醒来之后衣裳上全是酒痕。
# 酒痕:酒污的痕迹。
"细水浮花归别涧":细水上漂着落花流入另涧,
# 别涧:另外一条河流。涧,一作浦。,浮:一作漾。
"断云含雨入孤村":阴云带雨飘入那远处孤村。
# 断云:片片云朵。
"人闲易有芳时恨":闲居无聊恨芳时白白流去,
# 芳时恨:就是春归引起的怅恨。终日闲呆,不能有所作为,辜负了大好时光,故有“芳时恨”之感。芳时,指春天。,有:一作得。,人闲:作者在朱全忠当权时,被贬到濮州,后来依附他人,终日无所事事。
"地胜难招自古魂":异地千里难招来古人精魂。
# 古魂:故人的精魂,指老友已故化为精魂。,地胜:地居偏远。胜:一作迥。
"惭愧流莺相厚意":最感激流莺掀转深情厚意,
# 厚意:深情厚意。,流莺:叫声悦耳的莺。流,谓其鸣声婉转悦耳。
"清晨犹为到西园":每当清晨还特意飞到西园。
晚唐诗人
韩偓(842~923),唐代诗人。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昭宗龙纪进士及第,初佐河中幕府,后历任左拾遗、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等职。因不肯依附朱全忠,被贬为邓州司马,后依附王审知,寓居福建泉安的九日山延福寺。其与姜公辅、秦系、欧阳詹被称为“南安四贤”。韩偓的诗风因时期而异。早年多写艳情,词藻华丽,有香奁体之称;晚年多写唐末变乱及个人遭际,感时伤怀,风格慷慨悲凉。主要作品有《伤乱》《春尽》《安贫》等。今传《香奁集》《韩内翰别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借春抒怀的诗,全诗将惜春之痛与人生失意交织,含蓄深沉地流露了诗人对唐王朝倾覆的哀恸及身世无依的悲怆。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此联以“浮花”“断云”“孤村”等意象,勾勒出暮春凋零之景。落花随水漂泊至“别涧”,片云携雨坠入“孤村”,既暗喻诗人漂泊无依的身世,又象征大唐王朝风雨飘摇的颓势。诗人借景抒怀,将春尽的凄凉与家国沦亡的悲怆融为一体,凄清之景中饱含深沉的亡国之痛与身世之叹。
3. 分段赏析
首联“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诗人不仅沉醉,且是连日酩酊,醉得昏沉混沌,醉后仍继续举杯,致使衣衫上酒痕斑斑。这般反复渲染“醉”字,将诗人悼惜春光的哀伤心境展露无遗。颔联“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笔锋一转,开始绘景。细流轻淌,载着落花悠悠远去;断云飘荡,随风洒下点点雨滴。这正是南方暮春时节特有的景致,诗人将其细腻勾勒,生动地传递出春天即将消逝的氛围。不仅如此,诗人还将自身身世之感悄然融入这画面之中。那水中漂泊的落花、风中带雨的断云,无依无靠、四处飘零,恰似诗人自身沦落无依的写照。放眼看去,流水落花,往昔繁华不再,大好春光就此消逝,又何尝不是诗人深切眷恋的唐王朝走向覆灭的象征。诗句中“细”“浮”“别”“断”“孤”等字眼的运用,更增添了景物的凄清之感,烘托出诗人的悲凉情绪。这种将物境、心境与身境三者融合抒写,达到浑然一体、情韵悠长的效果,正是韩偓诗歌写景抒情的显著特点。颈联“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再度由写景转入抒情。诗人提出“人闲易有芳时恨”,人在忙碌时,往往对时令变化不甚在意;越是闲暇,便越能敏锐地感知季节的更替,鸟啼花落,处处都能触动愁肠。所以此处着重突出“闲”字,在心理刻画上极为精妙。深入探究,这个“闲”字还寄托着诗人深沉的感慨。春光消逝固然令人痛惜,更令人痛心的是春光竟在人的闲散中悄然流逝,让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它消逝却无力挽回。这正是诗人面对家国巨变却无能为力的沉痛自白。下联“地迥难招自古魂”,将诗人的愁思又推进一层。诗人因惜春而满怀哀怨,心想若有亲朋故友往来相伴,互诉衷肠,也能稍得慰藉。然而自己孤身寄居闽南,既不见今人,也难招古人之魂,更添寂寞凄凉。当然,这种寂寥之感虽归咎于“地迥”,实则源于知音难觅。“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当年的孤愤心境,与此时的韩偓确有相通之处。尾联“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抛开议论,转而抒情。借流莺顾盼、春愁稍解,含蓄地抒发了对“春尽”的感伤与悲叹。诗人虽未直言自身苦闷,表面上似乎冲淡了全诗的悲剧色彩,但其无尽的苦闷之情却生动地展现出来。
4. 作品点评
此诗语言清丽流畅,对仗严谨精妙。全篇紧扣“春尽”之题,抒发情怀,由惜春之情层层递进,引出身世飘零之感、家国沦丧之悲,情感抒发逐层深入。且自始至终不离春尽之景,景中含情,情随景生,浑然一体,毫无刻意雕琢之痕,此乃诗篇深沉动人、感人肺腑的力量源泉。全诗善用比兴之法,借物托情,以寄幽怨,故诗风典雅端正。写景抒情,亦能做到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值得称颂。
# 武元衡曰“残云带雨过春城”,韩致光曰“断云含雨入孤村”,二句巧思,不及子美“淡云疏雨过高城”自然。
明作家谢榛《四溟诗话》
# (韩偓)七言律如“无奈离肠”、“长日居闲”、“借春连日”三篇,气韵亦胜。“星斗疏明”一篇,声亦宣朗。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
# “惜春”是春未尽前,“醒后”是春已尽后,“见酒痕”不复见花事矣,可为浩叹也。水“归别涧”下,再加“雨下孤村”,写春尽真如扫除灭迹。庸手亦解用雨,却用在花句前,妙手偏用在花句后,此其相去无算,不可不知也(首四句下)。春尽又何足惜?两行泪实为“人闲”、“地迥”堕耳。“流莺”上用“相厚”字、“惭愧”字,“独为”字,“清晨”字,妙!怨甚而又不怒,其斯为诗人之言也。金雍补注:相厚在清晨,惭愧在独为。
清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此亦应是避地之作。
清王尧衢《唐诗绎》
# 以春尽比国亡,王室鼎迁,天涯逃死,毕生所望,于此日已矣。
清何焯《唐律偶评》
# 朱东岩曰:“连日醉昏昏”,极是人生乐境,及看上加“惜春”二字,下接"醒后”二字、乃知一片皆是苦境也。“水归别涧”、“雨入孤村”,自是“春尽”神理,但庸手为之,必定将雨写花前;此独于“水归别涧”下,以“雨入孤村”作对,手法特妙。
清朱三锡《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
# “惜春”二字,虽为主脑,然其中实有不止于借春者……怨而不怒,其斯为风人之遗乎?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纪昀:后半极沉着,不类致尧他作之佻。又云:四句胜出句。六句言非惟今人无可语,并古人亦不可招,甚言其寥落耳。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含”字、“入”字是诗眼。
清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上一篇:唐·白居易《花前叹》
下一篇:唐·贾岛《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