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才何必贵":有高才的人为什么一定要显贵呢,
"下位不妨贤":处于低下的地位也不妨碍他是贤德之人。
"孟简虽持节":孟简虽然持有符节(有较高官职),
"襄阳属浩然":襄阳(在人们心中)却是属于孟浩然的。
晚唐诗人
张祜(785?~852?),唐代诗人。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一说南阳(今河南邓州)人。早年浪迹江湖,狂放不羁。元和十五年,令狐楚(一说裴度)表荐张祜,令其入朝献诗,然为权贵所抑。后至淮南,晚年喜爱曲阿(今江苏丹阳)风物,隐居以终。张祜的诗多写落拓不遇的情怀和隐居生活,对时政有所谏讽,又以咏史诗及宫词著名。代表作品有《宫词二首》《惠山寺》《题金山寺》《孤山寺》等。有南宋蜀刻本《张承吉文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借题抒情诗。诗开篇表明观点,高才者不一定要身份显贵,处于低位同样能彰显贤德。接着以孟简和孟浩然为例,孟简虽有官职在身,然而在人们心中,襄阳真正与之紧密相连的却是才华横溢却未获高位的孟浩然。此诗通过这样的表述,营造出对才德之士境遇的惋惜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以才德论人的认可,以及对现实中人才任用不公的批判。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孟简的持节(居高位)与孟浩然的下位进行对比,突出才德与地位并非必然关联,引发读者对人才境遇的思考,强化了诗歌对现实中人才任用不合理现象的批判。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高才何必贵,下位不妨贤。”诗人直抒胸臆,提出自己对才德与地位关系的看法,打破世俗以地位衡量人才的观念,为全诗奠定了对才德之士境遇关注与思考的基调。后两句:“孟简虽持节,襄阳属浩然。”诗人以具体人物为例,通过孟简与孟浩然的对比,进一步阐述观点。孟简官职虽高,但在人们心中,襄阳却与孟浩然紧密相连,强调才德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凸显出对像孟浩然这样才德之士未居高位的不平与感慨,使诗歌主题更加鲜明。
上一篇:唐·冯道《句》
下一篇:唐·储光羲《泛茅山东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