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ò
jiù
zhái

朝代:唐作者:韦庄浏览量:1
huá
xuān
jiàn
xiāo
xiāo
tíng
wèi
mén
rén
jiǔ
liáo
zhū
jiàn
cuì
lóu
wéi
lán
xiān
xìng
zuò
chūn
qiáo
jiē
qián
luò
yuān
yāng
zhú
tái
fēng
dōng
qiáo
wèn
zhōng
xiāo
xiē
juān
juān
hóng
lèi
jiāo

译文

往昔华美的轩车旁不见骏马嘶鸣,曾经显赫的廷尉府如今门庭冷落、人迹稀少。昔日朱红色栏杆的翠楼已变成了占卜的店铺,玉栏旁的仙杏树也被当作春天烧火的柴薪。台阶前,雨水滴落在鸳鸯瓦上,竹林中,螮蝀桥已被苔藓封盖。不必再问这里曾经繁华消散的往事了,如美人的红泪般的雨滴,一滴滴落在芭蕉叶上。

逐句剖析

"华轩不见马萧萧":往昔华美的轩车旁不见骏马嘶鸣,

"廷尉门人久寂寥":曾经显赫的廷尉府如今门庭冷落、人迹稀少。

"朱槛翠楼为卜肆":昔日朱红色栏杆的翠楼已变成了占卜的店铺,

"玉栏仙杏作春樵":玉栏旁的仙杏树也被当作春天烧火的柴薪。

"阶前雨落鸳鸯瓦":台阶前,雨水滴落在鸳鸯瓦上,

"竹里苔封螮蝀桥":竹林中,螮蝀桥已被苔藓封盖。

"莫问此中销歇寺":不必再问这里曾经繁华消散的往事了,

# 寺:一作事。

"娟娟红泪滴芭蕉":如美人的红泪般的雨滴,一滴滴落在芭蕉叶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过旧宅》是唐末五代时期韦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前两句描绘了旧宅昔日的华轩、翠楼如今已衰败,变为卜肆,仙杏被砍作柴薪等景象,展现出昔盛今衰的巨大反差。后两句通过对旧宅阶前雨打鸳鸯瓦、竹里苔封螮蝀桥荒废景色的刻画,抒发诗人对世事无常、繁华消逝的感慨与哀伤,体现出沉郁悲凉的风格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兴衰交替的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末五代诗人,花间派重要词人

韦庄(836?~910),唐末至五代前蜀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后时宰相韦待价之后、诗人韦应物四世孙。乾宁进士,后又在朝任左、右补阙等职。后期为仕蜀时期,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韦庄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其词多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注重于作者感情的抒发,善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真挚深沉的感情。诗多忧时伤乱之作,以近体诗见长,清词丽句,情致婉曲。其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另有代表词作《菩萨蛮》《浣溪沙》。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华轩不见马萧萧,廷尉门人久寂寥”,诗人站在旧宅前,思绪瞬间被拉回到过去。“华轩”“马萧萧”描绘出旧宅昔日的辉煌,华美的轩车来来往往,马匹嘶鸣,门庭热闹非凡。然而,如今呈现在眼前的却是“门人久寂寥”,曾经的热闹已全然不见,只剩下长久的寂静与冷清。这两句诗,通过今昔对比,为全诗营造出一种物是人非、繁华不再的哀伤氛围,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岁月的无情变迁。颔联:“朱槛翠楼为卜肆,玉栏仙杏作春樵”,诗人的目光进一步扫过旧宅。曾经装饰精美的朱槛翠楼,如今已沦为简陋的卜肆,昔日的高雅与华丽荡然无存;曾经玉栏环绕、备受呵护的仙杏树,也未能幸免,被砍伐当作春日的柴薪。这一变化令人痛心疾首,诗人通过具体事物的今昔转变,再次强化了昔盛今衰的对比,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世事无常的残酷,进一步引发对时光流逝、繁华易逝的感慨。颈联:“阶前雨落鸳鸯瓦,竹里苔封螮蝀桥”,诗人将视角转向旧宅庭院内的景象。阶前,雨滴不断落下,打在鸳鸯瓦上,发出单调而清冷的声音;竹林深处,曾经的螮蝀桥已被青苔重重封住,无人问津。“雨落鸳鸯瓦”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仿佛旧宅在默默哭泣;“苔封螮蝀桥”则凸显出荒芜与落寞,曾经的通行之道如今已被自然侵蚀。这两句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了旧宅的衰败与凄凉,将诗人内心的哀伤之情烘托得更加浓郁。尾联:“莫问此中销歇寺,娟娟红泪滴芭蕉”,面对旧宅如此巨大的变化,诗人发出无奈的感慨,劝人不要再问这其中兴衰变迁之事,因为一切都已无法挽回。“娟娟红泪滴芭蕉”,以景结情,将雨滴比作美人的红泪,滴落在芭蕉叶上,仿佛是旧宅在为自己的命运哭泣,也象征着诗人内心无尽的哀伤。这一结尾含蓄而深沉,将诗人对世事无常、繁华消逝的悲痛之情推向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韦庄《放榜日作》

下一篇:唐·韦庄《长安旧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