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废竹色死":寺庙荒废,竹子失去了生机,
"宦家宁尔留":官家怎么会留着你呢。
# 宦家:一作官家。
"霜根渐随斧":带霜的竹根逐渐随着斧头断开,
"风玉尚敲秋":风吹竹子发出声音,好像在敲打着秋天。
"江南苦吟客":我这个江南来的喜欢苦吟的人,
"何处送悠悠":在哪里送别这悠悠的思绪呢。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分段赏析
前两句:“寺废竹色死”,简洁地描绘出寺庙荒废,竹子也失去了生机的景象,“废”和“死”两个字,奠定了全诗衰败的基调。“宦家宁尔留”,说明官家决定不再留着这些竹子,暗示竹子即将被砍伐的命运,为下文具体描写竹子被砍伐的过程做铺垫,也引发读者对竹子命运的关注。中间两句:“霜根渐随斧”,细腻地描写了竹子带霜的根部逐渐被斧头砍断的情景,“渐”字生动地体现出砍伐的过程,让人感受到竹子生命的消逝。“风玉尚敲秋”,运用拟人手法,将风吹竹子发出的声音比作玉在敲打着秋天,仿佛竹子在诉说着什么,表达出诗人对竹子命运的惋惜。后两句:诗人以“江南苦吟客”自比,表明自己的身份,“苦吟”体现出诗人对世事的敏感和思考。“何处送悠悠”,发出不知该在何处送别这悠悠思绪的感慨,将自己对竹子命运的惋惜、对世事变迁的无奈之情推向高潮,同时引发读者对这种复杂情感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