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jiǔ
fēng
lóu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1
qíng
jiāng
yàn
yàn
hán
qiǎn
shā
gāo
rào
guō
zhì
qiū
huā
niú
shān
yuè
shàng
zhǔ
qiū
liáng
xié
wèi
jùn
xiāng
jiǔ
líng
fāng
cǎo
jiā
bái
tóu
sāo
shā
zhù
biàn
guī
zhào
shí
wén

译文

登上九峰楼,放眼望去,晴空下江水波光粼粼,浅浅的沙滩清晰可见,高高低低环绕着城郭的秋花,似乎也因秋意而迟滞生长。耳边传来牛群的歌声和渔笛的悠扬,山月渐渐升起,在夕阳西斜之时,白鹭栖息的小洲和鸧鹒聚集的堤梁都笼罩在一片余晖之中。我身在他乡担任官职,只能借酒消愁,故乡的杜陵芳草萋萋,难道不是我的归宿吗?我忧愁得不断地抓着自己的白发,倚遍了所有的柱子,什么时候才能听到归乡的船桨发出“轧鸦”的声音呢?

逐句剖析

"晴江滟滟含浅沙":登上九峰楼,放眼望去,晴空下江水波光粼粼,浅浅的沙滩清晰可见,

# 滟滟:水光。

"高低绕郭滞秋花":高高低低环绕着城郭的秋花,似乎也因秋意而迟滞生长。

"牛歌鱼笛山月上":耳边传来牛群的歌声和渔笛的悠扬,山月渐渐升起,

# 歌:一作“浦”。

"鹭渚鹙梁溪日斜":在夕阳西斜之时,白鹭栖息的小洲和鸧鹒聚集的堤梁都笼罩在一片余晖之中。

# 梁:渔梁,捕鱼的矮堰。,鹙:一作“莺”。,渚:水中的小洲。

"为郡异乡徒泥酒":我身在他乡担任官职,只能借酒消愁,

"杜陵芳草岂无家":故乡的杜陵芳草萋萋,难道不是我的归宿吗?

# 杜陵:又名乐游原,在长安郊外。长安是唐代国都。

"白头搔杀倚柱遍":我忧愁得不断地抓着自己的白发,倚遍了所有的柱子,

"归棹何时闻轧鸦":什么时候才能听到归乡的船桨发出“轧鸦”的声音呢?

# 轧鸦:划船的桨橹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九峰楼》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描绘了诗人登上九峰楼后所见的秋日江景:晴空下波光粼粼的江水、浅浅的沙滩、高低起伏环绕城郭的山峰以及斑斓的秋花。诗人通过描写牛歌、鱼笛、山月、鹭鸟等自然元素,营造出宁静而美丽的画面。然而,诗人的内心却是孤独的,他身在异乡为官,只能借酒消愁,思念着故乡的芳草和温暖,表达出诗人宦游他乡的无奈和对故乡的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前四句“晴江滟滟含浅沙,高低绕郭滞秋花。牛歌鱼笛山月上,鹭渚鹙梁溪日斜”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秋日江景图,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对比:诗人在描写自然美景的同时,通过“为郡异乡徒泥酒,杜陵芳草岂无家”表达了自己身处异乡、官场的无奈与对故乡的眷恋,形成鲜明对比。

2. 分段赏析

首联:“晴江滟滟含浅沙,高低绕郭滞秋花。”诗人登上九峰楼,放眼望去,晴空下江水波光粼粼,浅浅的沙滩清晰可见;山势高低起伏,环绕着城郭,秋花斑斓。此句通过描写江水、沙滩、山势和秋花,营造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秋日江景图,为全诗奠定了宁静的基调。颔联:“牛歌鱼笛山月上,鹭渚鹙梁溪日斜。”诗人继续描写登楼所见所闻:牛群的歌声、渔笛的悠扬,山月渐渐升起;湖畔的鹭鸟和溪边的鹙鸟在斜阳下悠然游荡。这一联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机的乡村晚景,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颈联:“为郡异乡徒泥酒,杜陵芳草岂无家。”诗人从自然景物转向自身境遇,表达了自己身为异乡官员的无奈与惆怅。“为郡异乡徒泥酒”反映了诗人在官场的孤独与借酒消愁的心境,而“杜陵芳草岂无家”则流露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尾联:“白头搔杀倚柱遍,归棹何时闻轧鸦。”诗人以“白头搔杀倚柱遍”描绘自己因思乡而焦虑不安,反复挠头倚靠在柱子上的情景;“归棹何时闻轧鸦”则表达了对归乡的渴望,希望早日听到归船的声响。这一联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将诗人内心的思乡之情推向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牟融《司马迁墓》

下一篇:唐·沈佺期《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