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秋来九月八":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
# 九月八: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待到:等到。
"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 杀:草木枯萎。《吕氏春秋·应同》:“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盛开的菊花香气弥漫整个长安,
# 阵透:弥漫。
"满城尽带黄金甲":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 黄金甲:指金黄色铠甲般的菊花。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黄巢(?~884),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私盐贩出身,善骑射,粗涉书传,屡试进士不第。乾符二年,率众响应王仙芝起义,后成为全军统帅,称冲天大将军,年号王霸。广明元年,率部攻入长安,登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后兵败自杀(一说被其甥林言所杀)。相传黄巢五岁即作《题菊花》诗,与其《不第后赋菊》均表现出非凡志趣与叛逆精神。《全唐诗》存其诗3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诗歌展现了农民起义军颠覆旧秩序的战斗意志,营造出“冲天香阵”的磅礴气势与“满城黄金甲”的视觉震撼,抒发了起义者对封建统治集团的彻底否定和对理想社会的强烈诉求。
2. 写作手法
比喻:诗中“我花”(菊花)被赋予农民起义军的英雄意象,以“百花”象征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通过自然现象的对比暗示社会变革的必然性。托物言志:“冲天香阵透长安”以菊花香气弥漫长安的壮阔景象,隐喻起义军势不可挡的力量;“满城尽带黄金甲”则借菊花披甲的视觉形象,寄托推翻旧政权的革命抱负。对比:“我花开后百花杀”此句中,菊花(“我花”)的盛开与百花的凋零形成对比。菊花作为秋日独放的植物,其傲霜特性与百花遇寒即枯的自然规律形成反差,暗喻农民起义军的崛起必将颠覆腐朽的封建统治。
3. 分段赏析
首句“待到秋来九月八”突破传统重阳叙事惯例,诗人刻意将“九月九”改写为“九月八”,既满足韵律要求,更通过“待到”的突兀语气与时间提前的修辞手法,形成“骤响如爆竹”的声效特质,在时间维度上建构起革命即将到来的紧迫感。次句“我花开后百花杀”运用双重隐喻:自然层面展现菊花凌霜独放的物候特征,社会层面暗示农民起义对腐朽王朝的颠覆力量。金菊与百花的二元对立,既呈现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又映射政治斗争的必然规律。第三句“冲天香阵透长安”聚焦嗅觉维度,通过“冲天”强化香气的空间穿透力,以“香阵”展现群体性芬芳特质。两个修饰语共同构成双重意象:既彰显起义力量的磅礴气势,又暗含“天下太平”的政治理想。“透”字作为诗眼,完整串联起香气蔓延的物理过程与精神征服的抽象意境。末句“满城尽带黄金甲”完成意象体系的最终建构。“满城”与“尽带”形成双重覆盖式表达,既描摹菊花席卷长安的空间景观,又暗示起义军遍布城池的军事态势。“黄金甲”的视觉意象与“香阵”的嗅觉意象形成感官呼应,共同指向“主宰一切”的终极目标。
4. 作品点评
菊花,向来被视作华夏的国花。咏菊花若写不出国魂,便算不得上乘之作。黄巢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咏菊抒发抱负,境界瑰丽、气魄恢宏、气格刚劲雄迈,自是不凡。诗中成功塑造出抒情主人公身披甲胄、手擎长剑、气冲霄汉的千古英雄形象。像"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这类句子,语调斩截、气势凌厉,这些如石破天惊、走雷挟电般的诗句,似一簇簇跃动着反抗精神的火焰,在历代反抗权威的民众心中闪烁。
# 《清暇录》载:黄巢下第,有《菊花》诗曰:“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尝闻我(朱)太祖亦有咏《菊花》诗:“百花发,我不发;我若发,都骇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人看二诗,彼此一意:成则为明,而败则为黄也。
明郎瑛《七修类稿》
# 黄巢的两首菊花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艺术想象和联想是要受到作者世界观和生活实践的制约的。没有黄巢那样的革命抱负、战斗性格,就不可能有“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样的奇语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奇想。把菊花和带甲的战士联结在一起,赋予它一种战斗的美,这只能来自战斗的生活实践。
近代刘学锴《唐诗鉴赏辞典》
上一篇:唐·无名氏《金缕衣》
下一篇: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