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一蝉噪":雨过后一只蝉在聒噪,
# 蝉噪:指秋蝉鸣叫。
"飘萧松桂秋":松桂飘萧气候已交秋。
# 飘萧:飘摇萧瑟。
"青苔满阶砌":青苔长满台阶,
# 阶砌:台阶。
"白鸟故迟留":白鸟故意迟留。
# 迟留:徘徊不愿离去。,故:故意。,白鸟:指通常为白色羽毛的鸟,如鹤、鹭一类的鸟。
"暮霭生深树":暮霭已生深树,
# 暮霭:黄昏的云气。
"斜阳下小楼":斜阳渐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谁知这条寂静的竹西路,
# 竹西路:指禅智寺前官河北岸的道路。竹西,在扬州甘泉之北。后人在此筑亭,名曰竹西亭,或称歌吹亭。
"歌吹是扬州":通向那歌吹繁华的扬州。
# 歌吹是扬州:典出鲍照《芜城赋》:“车挂轊,人驾肩。廛闬扑地,歌吹沸天。”芜城即扬,由此化出“歌吹是扬州”。歌吹,歌声和音乐声;吹,指吹奏乐器。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诗。诗歌描绘了初秋时节扬州禅智寺的景象,有雨过蝉噪、松桂飘萧,青苔满阶、白鸟迟留,暮霭深树、斜阳小楼,通过这些景象营造了静谧、冷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在寺中的孤独怅惘之情。
2. 写作手法
以乐景衬哀情:“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用扬州的歌舞喧闹、市井繁华,反衬禅智寺的静寂,凸显诗人的孤独凄清。以动衬静:如“雨过一蝉噪”,用蝉噪之声衬托禅智寺的幽静,以有声写无声,更显环境之静。衬托:“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以深树暮霭的暗与斜阳的明相互映衬,突出环境的幽而不暗,冷而不寒,强化了幽静氛围。
3. 分段赏析
首联“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点明了初秋时节。一场雨过后,本就嘶哑的蝉鸣显得愈发凄咽,“一蝉噪”打破了周围的寂静,却恰恰以动衬静,让禅智寺的宁静更加凸显,这便是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的妙处。而秋风中摇曳的松枝和桂树,带着丝丝萧瑟之意,秋雨秋风的烘托,为禅智寺笼罩上一层冷寂的色彩,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秋的凉意与环境的清幽。颔联“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从视觉角度出发,进一步渲染静的氛围。台阶上长满了青苔,一个“满”字,形象地描绘出青苔的浓密,暗示了行人的稀少,很少有人走过,台阶才会被青苔肆意占领,尽显环境的空寂凄清。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鸟儿似乎也眷恋着这份宁静,从侧面暗示了禅智寺的空寂人稀。青苔与白鸟,看似信手拈来的寻常景物,组合在一起却生动地呈现出孤单冷落之感。颈联“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聚焦于明暗变化来表现静。禅智寺内树林茂密,阳光难以穿透,当夕阳西下,暮霭便在树林间悄然升起,整个寺庙沉浸在浓荫暮霭的幽暗中,愈发显得安静。而“斜阳下小楼”,一抹斜阳的余晖照在小楼上,从暗中见明,给画面增添了一丝光亮,却又让这种幽静冷寂的氛围更加深沉。那即将消失的斜阳,更有一种迟暮之感,使得幽静之中透着格外的冷清与沉寂。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堪称神来之笔,运用衬托手法,以乐衬哀。禅智寺地处扬州东北,诗人静坐寺中,却能听到秋风从远处竹西路传来扬州城的歌舞喧闹之声。热闹繁华的扬州与静寂的禅智寺形成鲜明对比,强烈地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身处繁华扬州,却只能在这清幽的禅智寺中感受凄凉,诗人那种“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不可抑制,在写景之中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身世感受和凄凉情怀。整首诗从首联的以声衬静、环境烘托,到颔联的视觉渲染,再到颈联的明暗变化写静,最后尾联以乐衬哀,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展示出禅智寺的幽静,构思巧妙,情感含蓄而深沉,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题扬州禅智寺》是杜牧诗歌中的佳作。其价值在于以独特视角描绘出禅智寺的幽静之美。写作特色上,动静结合、明暗映衬、以乐衬哀等手法运用娴熟。在文学地位上,是唐诗中写景抒情的典范之作,展现了杜牧高超的诗歌技艺,虽无特别典型的名句,但全诗浑然一体,韵味十足。
# 杜司勋诗“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扬州尘土试回首,不惜千金借与君”、“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何其善言扬州也!
清袁枚《随园诗话》
# 结笔写寺之幽静,尤为得神。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上一篇:唐·罗隐《魏城逢故人》
下一篇:唐·李商隐《对雪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