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ī
yàn

朝代:唐作者:钱起浏览量:3
xiāo
xiāng
shì
děng
xián
huí
shuǐ
shā
míng
liǎng
àn
tái
èr
shí
xián
tán
yuè
shèng
qīng
yuàn
què
fēi
lái

译文

你为何如此轻易的从潇水湘水那样美丽的地方回来呢,那里溪水澄澈,沙石明净,岸边还有青苔可以供你觅食,你何故不肯呆了呢。大雁答道:湘灵之神在月夜弹的瑟曲调太伤感了,我忍受不了那悲怨欲绝的曲调,不得不离开潇湘飞回到北方来。

逐句剖析

"潇湘何事等闲回":你为何如此轻易的从潇水湘水那样美丽的地方回来呢,

# 回:这里指大雁飞回北方。,等闲:轻易、随便。,何事:何故,为什么。,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

"水碧沙明两岸苔":那里溪水澄澈,沙石明净,岸边还有青苔可以供你觅食,你何故不肯呆了呢。

# 苔:鸟类的食物,雁尤喜食。,沙明:沙粒明净。

"二十五弦弹夜月":大雁答道:湘灵之神在月夜弹的瑟曲调太伤感了,我忍受不了那悲怨欲绝的曲调,

# 弹夜月:古代神话中有湘水女神善于弹瑟的传说。湘水女神,是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舜南巡不归,二人追至潇湘,沉水而死,成为湘灵。其所鼓之瑟,音响哀怨。,二十五弦:指瑟这种乐器,古瑟五十弦,后改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载:“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不胜清怨却飞来":不得不离开潇湘飞回到北方来。

# 清怨:此处指曲调凄清哀怨。,不胜:禁受不住,受不了。胜,受得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归雁》出自唐代诗人钱起之手,是一首匠心独运的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归雁为切入点,通过巧妙的问答形式,将自然之景与人文情思有机交融,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浓浓的羁旅愁思。​诗歌开篇,诗人别出心裁地运用倒置设问的手法,针对归雁北归这一常见的自然现象抛出疑问,打破人们的思维定式,引导读者深入探寻大雁北归背后的深层缘由。到了后两句,诗人引入湘江女神鼓瑟的神话传说,将那如泣如诉的瑟声与归雁的北归之举紧密相连,营造出一种弥漫着哀怨与乡愁的空灵意境。在诗中,大雁被赋予通晓音律、情感丰富的独特形象,实际上这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诗人借大雁之口,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对羁旅漂泊生活的无奈与愁苦抒发得动人心弦。​纵观全诗,钱起凭借新颖的构思、大胆的想象、空灵的笔法,婉转抒情,将深沉的情感蕴含在意趣之中,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大历十才子”之冠

钱起(?~?),唐代诗人。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天宝进士,官至考功郎中,世称“钱考功”。“大历十才子”之一,又与郎士元齐名,并称“钱郎”;与郎士元、刘长卿、李嘉祐并称“钱郎刘李”。钱起诗以五言为主,多送别酬赠之作,长于饯别应酬,应试时所作《省试湘灵鼓瑟》诗末二句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被世人传诵。高仲武称其诗“体格新奇,理致清赡”。代表作品有《题玉山村叟屋壁》《归雁》。今存有《钱考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钱起的《归雁》创作于唐代。彼时,钱起步入仕途后,长久客居北方。在异乡的日子里,他目睹南方归来的大雁,心中感慨万千,羁旅之愁、思乡之情如潮水般翻涌,遂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这首饱含深情的《归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归雁》是唐代钱起创作的七言绝句。体裁为七绝,题材属咏物抒情。诗人借春雁北归这一景象,巧用设问与神话传说,生动塑造了饱含羁旅愁绪的大雁形象,委婉表达了自己宦游他乡、客居北方时的羁旅之思与思乡情怀。

2. 写作手法

典故:“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化用湘灵鼓瑟的传说,为诗歌增添了神秘色彩,通过想象湘神鼓瑟的凄哀意境,塑造出多情善感且通晓音乐的大雁形象。托物言志:表面上写大雁,实际上是以雁自比,借助充满羁旅愁苦的大雁,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的羁旅愁思。想象:从归雁想到其栖息地湘江,又联想到湘江女神鼓瑟的神话,再将瑟曲《归雁操》与大雁归来相联系,形成奇思妙想,使诗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3. 分段赏析

钱起的《归雁》虽创作于北方,所咏却是从南方归来的春雁。诗中围绕归雁展开层层奇思,意蕴深长。诗开篇“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采用倒置法,连用两句设问。古人多认为大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县南的回雁峰便不再前行,待春回大地再北返,且潇湘之地,洞庭湖南,水暖食足、气候宜人,是大雁理想的过冬之所。可诗人偏偏打破常规,明知大雁春来北返是自然习性,却故意发问,询问归雁为何舍得离开那水碧沙明、两岸生苔,环境优美且水草丰盛的湘江而归来。这突兀的疑问,瞬间打破读者对大雁北归的惯常认知,巧妙地将读者思路引入诗人预设轨道,不再着眼于大雁习性,而是另辟蹊径探寻其归来缘由。紧接着后两句“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诗人代雁作答。这里化用了湘灵鼓瑟的传说,相传湘水女神擅长鼓瑟,原本瑟有五十弦,因女神弹奏声调过于凄怨,上帝将其改为二十五弦。在诗人丰富的想象中,月夜下湘神鼓瑟,那瑟声凄凉哀怨,大雁不堪忍受,故而飞回北方。实际上,诗人笔下的大雁形象是基于“楚客不堪听”演绎而来,是以贬迁异地的“楚客”为蓝本,塑造了客居湘江满怀羁旅愁苦的旅雁。旅雁听闻湘灵饱含思亲之悲的瑟声,乡愁顿起、羁思难耐,最终决然离开富足优美的湘江,向北方飞去。诗人借此巧妙地将归雁与湘灵鼓瑟联系起来,从归雁的栖息地湘江,到湘江女神鼓瑟的神话,再到瑟曲《归雁操》,层层关联,构建出诗中的奇思妙想。这首诗短短四句,构思新颖独特,想象奇幻瑰丽。表面写雁,实则借雁抒情,将诗人自身客居他乡的羁旅愁思融入其中。诗中并未直接点明这种情感,而是通过对归雁的问答,把雁塑造成通晓音乐、情感丰富的生灵,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钱起凭借此诗,在咏雁诗作中脱颖而出,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归雁》成为备受瞩目的经典。其创作源于内心的旅愁乡思,借南来大雁及与之相关的瑟曲激发灵感,将充沛情感凝于婉转流利的语言形式之中,成就了这首寄寓深长情思的佳作。

4. 作品点评

《归雁》全篇仅短短四句,却凭借新颖构思与丰富想象脱颖而出。开篇设问,笔锋一转,将读者引入对归雁行踪的遐想之中。而诗里描绘的潇湘夜景,以及那如缕如丝的瑟声,虽均源自诗人想象,却通过巧妙的一问一答,成功赋予大雁通晓音乐、饱含情感的鲜活形象。​表面上,诗人在刻画大雁;实际上,这春夜的所见所思,无一不是他内心世界的映照。尤为精妙的是,诗人并未直白吐露内心感受,而是留下大量留白,让读者能依据自身经历与感悟,尽情驰骋想象,品味其中深意。​纵观整首诗,构思精巧,想象大胆,笔法空灵,抒情婉转,意趣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古人诗语之妙,有不可与册子参者,惟当境方知之。长沙两岸皆山,余以牙樯游行其中,望之,地皆作金色,因忆“水碧沙明”之语。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 极佳,后人更无此作者,用意精深,乃知良工心独苦。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瑟中有《归雁操》,仲文所赋《湘灵鼓瑟》为当时所称,盖托意归雁,而自矜其作,谓可泣鬼神、感飞鸟也。

明唐汝询《唐诗解》

# 馀音婉转、词气悠扬,竟似瑟中弹出。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周敬

# 三句接法浑时健。

清黄生《唐诗摘钞》

# 托意于迁客也。禽鸟犹畏卑湿而却归,况于人乎?

清何焯《三体唐诗评》

# 意似有寄托,作问答法妙。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此上呼下应体,用“何事”二字呼起,而以三四申明之。琴瑟中有《归雁操》,第三句即从此落想,生出“不胜清怨”四字,与“何事”紧相呼应,寄慨自在言外。

清李锳、李兆元《诗法易简录》

# 情与境会,触绪牵怀,为比为兴,无不妙合。

清吴烶《唐诗选胜直解》

# “清辞丽句必为邻”为此诗写照。

近代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 为雁想出归思,奇绝妙绝。此作清新俊逸,珠圆玉润。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作闻雁诗者,每言旅思乡愁,此诗独擅空灵之笔,殊耐循讽。首句,故作问雁之词,起笔已不着滞相。次句言水碧沙明,设想雁之来处。后二句,言值秋宵良月,冰弦弹彻之时,正清怨盈怀,适有一地归雁,流响云天。雁声与弦声,并作清愁一片,着眼处,在第四句之“却"字,人与雁合写,无意而若有意,可谓妙语矣。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悠缓似瑟中弹出。

明钟惺《唐诗归》

# 瑟中有《归雁操》。诗意谓潇湘佳境,水碧沙明,何事即回?我瑟夜弹方怨,汝却飞来乎?又一说:以“二十五弦弹夜月”为湘妃鼓瑟,谓潇湘佳境,雁不应回,乃湘瑟之怨不可留耳。此诗人托兴之言,其说亦通。

清高士奇辑注《三体唐诗》

# “潇湘何事等闲回”,作呼起语,三、四相应。“二十五弦弹夜月”,琴中有《归雁操》,故从《操》中落想。

清沈德潜《重订唐诗别裁集》

# 首句破题起,雁至衡阳而回,即潇湘之间。次句承,言潇湘之间,山水甚美。三句转,所以归者,得非湘灵以“二十五弦弹夜月”?按瑟中有《归雁操》。四句合,汝不胜其悲而飞耶?

清袁枚《诗学全书》

# “潇湘何事等闲回”,雁至衡阳而回,至潇湘二水之间。今设为问雁曰:“汝为何事而轻回乎?”等闲者,轻乎之词也。“水碧沙明两岸苔”,言潇湘风土其美,不宜轻去之也。湘水至清,下见石子若樗蒲,白沙若霜雪,赤岸若朝霞。出《湘州记》。“二十五弦弹夜月”,此为雁原所以归之故。岂以湘灵弹二十五弦之瑟于月夜耶?瑟声悲弹夜月,则尤凄绝矣。“不胜清怨却飞来”,瑟声清怨,雁闻不胜其悲,却便去潇湘而飞来至此耶?盖瑟中有《归雁操》,而钱起有《湘灵鼓瑟》诗,为时所称,故托意于雁,而归美于瑟也。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笺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梁园吟》

下一篇: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