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年启仲序":美好的年华开启了仲春的时序,
"初吉谐良辰":吉日良辰和谐美好相辉映。
"肇兹中和节":由此确立中和盛大的节日,
"式庆天地春":共同庆祝天地间春意盎然。
"欢酣朝野同":朝野上下同享欢宴的酣畅,
"生德区宇均":生机德泽遍布国家每个角落。
"云开洒膏露":云开雾散洒下甘霖般的雨露,
"草疏芳河津":草木稀疏处河津也飘散芬芳。
"岁华今载阳":岁月如今满载和煦的春光,
"东作方肆勤":春耕劳作正当时辛勤不倦。
"惭非熏风唱":惭愧自己未能咏唱和煦之风,
"曷用慰吾人":又该如何慰藉我的黎民百姓。
唐朝第十位皇帝
李适(742~805),即唐德宗。唐代宗李豫长子。宝应元年,唐代宗即位,封鲁王,不久改封雍王。广德二年,立李适为太子。大历十四年五月,唐代宗死,李适即位。其工诗能文,常与朝臣、宫人唱和,亲自给这些诗作评定等级。唐李肇《唐国史补》称其晚年“尤工诗句,臣下莫可及”。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谓其诗“尚雅正”。著有《德宗集》,已佚。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与宫廷节日宴饮相关的诗。通过描绘曲江亭宴会的热闹景象和君主与臣民共庆佳节的和谐氛围,表达了对君臣协力的期许。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以“天地春”等意象描绘中和节时的春日盛景,既展现了节日的生机与祥和,又将君臣共庆的欢愉之情融入自然风光中,使庆典的喜庆与春日的美好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用典:“欢酣朝野同”引用《邺侯家传》中“赐诗金花笺”的典故,不仅为诗作增添了历史文化底蕴,更借梦境赐诗的情节,暗示此次赐宴赐诗的郑重与神圣,强化了君臣同心、共庆佳节的政治寓意,让诗歌的内涵更为丰富。
3. 分段赏析
“韶年启仲序,初吉谐良辰”:“韶年”点明美好时光,“仲序”指出是春季的第二个月,即二月。“初吉”意为上旬的吉日,“谐良辰”强调这是一个美好的时辰。此句交代了中和节的时间,营造出一种祥和美好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欢快的基调。“肇兹中和节,式庆天地春”:“肇兹”表示开始,说明中和节是刚刚设立的节日。“式庆天地春”则指出庆祝中和节是为了庆贺天地间充满春意,既点明了节日的主题,又展现出一种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体现了对春天到来以及新节日设立的喜悦之情。“欢酣朝野同,生德区宇均”:此句描绘了中和节时朝野上下共同欢庆、一片欢畅的场景,强调了君主与臣民同乐的氛围。“生德区宇均”意思是恩德遍布天下,表达了皇帝希望自己的德政能够惠及全国百姓,营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政治局面。“云开洒膏露,草疏芳河津”:这两句是写景,描绘了天空云开雾散,甘露洒落,河边草地稀疏但散发着芬芳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中和节时的美好氛围,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同时也蕴含着天地滋润万物,万物蓬勃生长的寓意。“岁华今载阳,东作方肆勤”:“岁华今载阳”描绘了此时岁月美好,阳光明媚,再次强调了春天的美好时光。“东作”指春耕生产,“方肆勤”表明农民们正开始辛勤地进行春耕劳作。此句既体现了对季节特点的把握,也暗示了中和节有劝农之意,希望百姓们抓住农时,辛勤耕种,为丰收打下基础。“惭非熏风唱,曷用慰吾人”:“熏风唱”化用了舜帝的《南风歌》,代表着贤君之歌。皇帝在此表示自己惭愧不能像舜帝那样唱出美妙的歌谣,感叹用什么来慰藉百姓呢。这是一种自谦之辞,同时也表达了皇帝对百姓的关怀之情,以及希望自己能够更好地治理国家、造福百姓的愿望。
上一篇:唐·李乂《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下一篇:唐·郑愔《采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