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唐作者:鲍溶浏览量:2
běi
fēng
sòng
wēi
hán
qín
yuǎn
zhēng
yōu
rén
nuǎn
cán
yuè
shàng
míng
piāo
piāo
jiān
cháng
jiàn
chū
shēng
chóng
zhàng
xiǎo
qiǎn
shū
yuán
hán
qīng
rén
jiān
duō
cháng
kǒng
zhōng
shēn
xíng
huí
jiàn
fāng
rén
chē
lún
liú
shēng
kōng
kān
yǐn
xià
tián
fēi
lǎn
gēng
rén
yǒu
xùn
bǎo
shí
fēi
qīn
róng
shēng
xiāng
shào
xiǎo
jiàn
tài
píng
shèng
xián
yóu
kuàng
fēi
míng

译文

北风送来微微的寒意,同伴们辛勤地踏上遥远的征程。忧愁的人连席子都来不及暖热,残月在马上空散发着明亮的光。在曲折的歧路间飘飘荡荡前行,常常能看到旭日初升的景象。重重叠叠的山峦在拂晓时天色还浅淡,稀疏的猿猴啼叫着,声音清寒。人世间有许多曲折的歧路,常常担心要终生在这样的路上行走。回头看见四方奔走的人们,车轮滚动没有留下停留的声音。空旷的山谷也能够隐居,低平的田地并非是因为懒惰而不耕种。古代的人留下遗训,只图饱食并不是值得亲近的荣耀之事。我生长在崇尚礼义的地方,年少时见过太平的景象。圣贤之人也难免羁旅漂泊,更何况我还没有什么名声。

逐句剖析

"北风送微寒":北风送来微微的寒意,

"徒侣勤远征":同伴们辛勤地踏上遥远的征程。

# 征:一作程。,徒侣勤:一作行李动。

"忧人席不暖":忧愁的人连席子都来不及暖热,

"残月马上明":残月在马上空散发着明亮的光。

"飘飘岐路间":在曲折的歧路间飘飘荡荡前行,

"长见日初生":常常能看到旭日初升的景象。

# 日:一作月。

"重嶂晓色浅":重重叠叠的山峦在拂晓时天色还浅淡,

# 嶂晓:一作峰晚。

"疏猿寒啼清":稀疏的猿猴啼叫着,声音清寒。

"人间多岐路":人世间有许多曲折的歧路,

"常恐终身行":常常担心要终生在这样的路上行走。

"回见四方人":回头看见四方奔走的人们,

"车轮无留声":车轮滚动没有留下停留的声音。

"空谷亦堪隐":空旷的山谷也能够隐居,

"下田非懒耕":低平的田地并非是因为懒惰而不耕种。

"古人有遗训":古代的人留下遗训,

"饱食非亲荣":只图饱食并不是值得亲近的荣耀之事。

"我生礼义乡":我生长在崇尚礼义的地方,

"少小见太平":年少时见过太平的景象。

"圣贤犹羁旅":圣贤之人也难免羁旅漂泊,

"况复非其名":更何况我还没有什么名声。

# 况复非其名:一本下有“人生能几许,三十尘中行。感此长叹息,百年何所营”四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岐路》是唐代诗人鲍溶创作的五言古诗。此诗开篇描绘北风微寒中与同伴踏上远征之路,以“忧人席不暖,残月马上明”渲染旅途的艰辛与愁苦;接着描写岐路间所见的日出、重嶂、疏猿等景象,营造出苍茫氛围;随后由景及人,感慨人间多歧路,担忧终身奔波;最后引古人遗训,结合自身生长环境,表达对羁旅漂泊的无奈,以及即便圣贤也难避此境的喟叹。全诗借景抒情,层层深入,将旅途感受与人生感悟相融合,情感真挚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鲍溶(?~?),唐代诗人。字德源,自称“楚客”。早年北游太原,后游宣州、越州。元和进士,仕宦不显。一生漂泊四方,穷愁潦倒,终客死异乡。诗论家张为的《诗人主客图》尊其为“博解宏拔主”,将其与“广大教化主”白居易、“高古奥逸主”孟云卿、“清奇雅正主”李益、“清奇僻苦主”孟郊、“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并列为“六主”。其诗多怀古感兴、道途旅思之作。代表作品有《怀仙二首》《将归旧山留别孟郊》。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北风送微寒,徒侣勤远征。”首联点明出征背景,北风送来微微寒意,诗人与同伴们却仍辛勤踏上远征之路。“北风”“微寒”渲染出清冷萧瑟的氛围,“勤远征”则展现出众人不畏艰难、毅然前行的状态,为全诗奠定基调。“忧人席不煖,残月马上明。”此联刻画诗人形象,心怀忧虑之人连席子都未暖热就启程,残月的清辉洒在马上。“席不暖”凸显行程仓促,“残月”营造出孤寂凄凉之感,生动描绘出诗人忧心忡忡、披星戴月赶路的情景。“飘飘岐路间,长见日初生。”描绘诗人在蜿蜒交错的歧路上漂泊,常常看到太阳初升。“飘飘”写出诗人漂泊不定的状态,“日初生”既点明时间,又暗含对新旅程的茫然,表现出诗人在人生歧路上的迷茫与无措。“重嶂晓色浅,疏猿寒啼清。”写清晨时分,重重山峦笼罩在淡淡的晓色中,偶尔传来猿猴清寒的啼叫。“重嶂”“晓色浅”勾勒出清晨山间的朦胧之美,“疏猿寒啼清”以声衬静,增添了环境的清冷孤寂,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惆怅。“人间多岐路,常恐终身行。”由景入情,直接抒发感慨,指出人世间充满了歧路,自己常常害怕终生都在这样的歧路上奔波。此句点明诗题“岐路”,将“歧路”从现实道路升华为人生道路,表达出对人生前途的担忧与迷茫。“回见四方人,车轮无留声。”回头看见四方奔波的行人,车轮滚滚向前没有停歇的声音。通过描写路人行色匆匆,进一步强化人生如在歧路奔波的感受,暗示世人皆在为生活忙碌奔波,却不知前路几何。“空谷亦堪隐,下田非懒耕。”提出另一种生活选择,认为空谷也可以隐居,田野也并非不能耕种。这是诗人在对人生迷茫后的一种思考,表达出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试图寻求一种摆脱人生歧路困境的方式。“古人有遗训,饱食非亲荣。”引用古人遗训,指出只求饱食并非值得荣耀之事。表明诗人虽有归隐之念,但并非只为追求安逸,而是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不愿随波逐流,体现出诗人的精神境界。“我生礼义乡,少小见太平。”讲述自己的身世,生于讲究礼义的地方,年少时见过太平盛世。为后文情感抒发做铺垫,通过今昔对比,更能体现出如今面对人生歧路时内心的失落与迷茫,以及对理想与现实落差的感慨。“圣贤犹羁旅,况复非其名。”以圣贤尚且漂泊不定作比,说自己更何况还没有圣贤之名,又怎能避免人生的奔波与坎坷呢?此句深化主题,表达出对人生无常的无奈,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展现出诗人在困境中的自我慰藉与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孟郊《洛桥晚望》

下一篇:唐·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