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送微寒":北风送来微微的寒意,
"徒侣勤远征":同伴们辛勤地踏上遥远的征程。
# 征:一作程。,徒侣勤:一作行李动。
"忧人席不暖":忧愁的人连席子都来不及暖热,
"残月马上明":残月在马上空散发着明亮的光。
"飘飘岐路间":在曲折的歧路间飘飘荡荡前行,
"长见日初生":常常能看到旭日初升的景象。
# 日:一作月。
"重嶂晓色浅":重重叠叠的山峦在拂晓时天色还浅淡,
# 嶂晓:一作峰晚。
"疏猿寒啼清":稀疏的猿猴啼叫着,声音清寒。
"人间多岐路":人世间有许多曲折的歧路,
"常恐终身行":常常担心要终生在这样的路上行走。
"回见四方人":回头看见四方奔走的人们,
"车轮无留声":车轮滚动没有留下停留的声音。
"空谷亦堪隐":空旷的山谷也能够隐居,
"下田非懒耕":低平的田地并非是因为懒惰而不耕种。
"古人有遗训":古代的人留下遗训,
"饱食非亲荣":只图饱食并不是值得亲近的荣耀之事。
"我生礼义乡":我生长在崇尚礼义的地方,
"少小见太平":年少时见过太平的景象。
"圣贤犹羁旅":圣贤之人也难免羁旅漂泊,
"况复非其名":更何况我还没有什么名声。
# 况复非其名:一本下有“人生能几许,三十尘中行。感此长叹息,百年何所营”四句。
中唐诗人
鲍溶(?~?),唐代诗人。字德源,自称“楚客”。早年北游太原,后游宣州、越州。元和进士,仕宦不显。一生漂泊四方,穷愁潦倒,终客死异乡。诗论家张为的《诗人主客图》尊其为“博解宏拔主”,将其与“广大教化主”白居易、“高古奥逸主”孟云卿、“清奇雅正主”李益、“清奇僻苦主”孟郊、“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并列为“六主”。其诗多怀古感兴、道途旅思之作。代表作品有《怀仙二首》《将归旧山留别孟郊》。
1. 分段赏析
“北风送微寒,徒侣勤远征。”首联点明出征背景,北风送来微微寒意,诗人与同伴们却仍辛勤踏上远征之路。“北风”“微寒”渲染出清冷萧瑟的氛围,“勤远征”则展现出众人不畏艰难、毅然前行的状态,为全诗奠定基调。“忧人席不煖,残月马上明。”此联刻画诗人形象,心怀忧虑之人连席子都未暖热就启程,残月的清辉洒在马上。“席不暖”凸显行程仓促,“残月”营造出孤寂凄凉之感,生动描绘出诗人忧心忡忡、披星戴月赶路的情景。“飘飘岐路间,长见日初生。”描绘诗人在蜿蜒交错的歧路上漂泊,常常看到太阳初升。“飘飘”写出诗人漂泊不定的状态,“日初生”既点明时间,又暗含对新旅程的茫然,表现出诗人在人生歧路上的迷茫与无措。“重嶂晓色浅,疏猿寒啼清。”写清晨时分,重重山峦笼罩在淡淡的晓色中,偶尔传来猿猴清寒的啼叫。“重嶂”“晓色浅”勾勒出清晨山间的朦胧之美,“疏猿寒啼清”以声衬静,增添了环境的清冷孤寂,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惆怅。“人间多岐路,常恐终身行。”由景入情,直接抒发感慨,指出人世间充满了歧路,自己常常害怕终生都在这样的歧路上奔波。此句点明诗题“岐路”,将“歧路”从现实道路升华为人生道路,表达出对人生前途的担忧与迷茫。“回见四方人,车轮无留声。”回头看见四方奔波的行人,车轮滚滚向前没有停歇的声音。通过描写路人行色匆匆,进一步强化人生如在歧路奔波的感受,暗示世人皆在为生活忙碌奔波,却不知前路几何。“空谷亦堪隐,下田非懒耕。”提出另一种生活选择,认为空谷也可以隐居,田野也并非不能耕种。这是诗人在对人生迷茫后的一种思考,表达出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试图寻求一种摆脱人生歧路困境的方式。“古人有遗训,饱食非亲荣。”引用古人遗训,指出只求饱食并非值得荣耀之事。表明诗人虽有归隐之念,但并非只为追求安逸,而是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不愿随波逐流,体现出诗人的精神境界。“我生礼义乡,少小见太平。”讲述自己的身世,生于讲究礼义的地方,年少时见过太平盛世。为后文情感抒发做铺垫,通过今昔对比,更能体现出如今面对人生歧路时内心的失落与迷茫,以及对理想与现实落差的感慨。“圣贤犹羁旅,况复非其名。”以圣贤尚且漂泊不定作比,说自己更何况还没有圣贤之名,又怎能避免人生的奔波与坎坷呢?此句深化主题,表达出对人生无常的无奈,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展现出诗人在困境中的自我慰藉与思考。
上一篇:唐·孟郊《洛桥晚望》
下一篇:唐·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