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uò
qiáo
wǎn
wàng

朝代:唐作者:孟郊浏览量:3
tiān
jīn
qiáo
xià
bīng
chū
jié
luò
yáng
shàng
rén
xíng
jué
liǔ
xiāo
shū
lóu
xián
yuè
míng
zhí
jiàn
sōng
shān
xuě

译文

初冬的晚上,天津桥下的寒冰刚刚冻结不久,洛阳的大道上几乎没有行人,万籁俱寂悄无人声。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皎洁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

逐句剖析

"天津桥下冰初结":初冬的晚上,天津桥下的寒冰刚刚冻结不久,

# 天津桥:即洛桥,在今河南省洛阳西郊洛水之上。

"洛阳陌上人行绝":洛阳的大道上几乎没有行人,万籁俱寂悄无人声。

# 人行绝:几乎没有行人。,陌上:即路上。东西走向小路即为“陌”。

"榆柳萧疏楼阁闲":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

# 萧疏:形容树木叶落。

"月明直见嵩山雪":皎洁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

# 雪:皑皑白雪。,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中的中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洛桥晚望》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明月照积雪”为核心意象,构建出清旷高远的意境空间。前三句“冰初结”“人行绝”“榆柳萧疏”层层递进,铺陈出冷寂萧瑟的初冬图景,末句“嵩山雪”的银白亮色突然破空而来,形成视觉与情感的双重冲击。诗人通过"近景-中景-远景"的空间跳跃,将寒寂的现实世界与永恒的自然精神相联结,在“月明直见”的瞬间实现物我交融。这种“抑扬相生”的结构手法,既展现了盛唐山水诗的雄浑气象,又暗含中唐文人孤高傲骨的精神投射,结尾“嵩山雪”的意象更成为全诗的“诗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苦吟诗人代表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隐居嵩山,近五十岁中进士,任溧阳县尉。元和间,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卒后友人私谥贞曜先生。孟郊与韩愈齐名,并称“韩孟”。又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其现存诗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虽然题材内容不同,但都显示出思深意远、造语新奇、骨寒神清、峭崛瘦硬的总体风格,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意识和独特的审美特征。代表作品有《感怀》《伤春》《征妇怨》等。著有《孟东野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作于元和初年(806)孟郊任河南府协律郎,定居洛阳立德坊。诗中冰结、萧疏之景暗合其孤寂心境,嵩山雪月则象征精神超越。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此诗以“明月照积雪”为诗眼,前三句递进冷寂——薄冰锁洛水,长街绝行人,枯树疏离天际;末句嵩山银辉突现生机,形成“压抑—爆发”的情感节奏。冷寂与觉醒的双重空间,暗喻寒士孤高襟怀与精神超越。

2. 写作手法

对比:以萧索的初冬景象与末句的壮丽雪景,通过冷寂与明丽、收缩与开阔的对比,使雪景的出现更具震撼力。

3. 分段赏析

前三句话“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以凝练笔触勾画初冬画卷: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枯瘦的榆柳枝桠掩映着朱阁飞檐,天地间唯余寂寂空响。正当这清冷萧疏之意沁入骨髓时,诗人的笔锋忽作凌云之姿,“月明直见嵩山雪”,恍若寒玉屏风破空而来。至此方知,开篇的“冰初结”原是伏脉千里的雪意铺垫,“人行绝”恰成天地独白的前奏吟,而疏朗的榆柳枝桠更似天然取景框,将视线引向苍茫天际。从脚下冰晶的微观特写,到空寂街巷的中景铺陈,再经榆柳枝桠的框景过渡,终将视觉焦点凝聚于巍巍嵩岳。

4. 作品点评

前人曾评价,孟郊诗作往往开篇便夺人眼球,奇思独具。然而这首诗却另辟蹊径,奇在结尾。全诗前后相互映衬,层层蓄势,如江河汇聚,终成波澜壮阔之势。直至篇末,以一句警醒之语收束,画龙点睛,意境全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静境佳思,得晚望之神。

清岳端《寒瘦集》

# 予论唐诗,小与人异。东野《独愁》诗云:“前日远别离……使我芳草歇。”《洛桥晚望》云:“天津桥下冰初结……”笔力高简至此,同时除退之之奥,子厚之淡,文昌之雅,可与匹者谁乎?而人犹以退之倾倒不置为疑。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九日龙山饮》

下一篇:唐·鲍溶《岐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