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dān
huā

朝代:宋作者:杨万里浏览量:1
chūn
fāng
xún
shān
dān
zuì
wǎn
chū
yún
lín
shì
hóng
míng
luó
xiù
jīn
fěn
qún
chóng
bǎo
zān
huā
鹿
cōng
hái
nài
jiǔ
sháo
yào
duō
shēn
qīng
shān
wěi
liáo
zhù
shū
chuāng
bàn
xiǎo
yín

译文

春天已经离去,再也找不到芬芳的花朵,山丹花却是最晚从山林中开放出来。山丹花那如柿子般的红色,鲜艳得如同明亮的罗袖,花蕊上金色的花粉,吸引着一群群虫子聚集,就像宝簪上点缀着金粉。山丹花的外形与鹿葱相似,但花期却更加持久,叶子如同芍药,只是颜色没有那么深。我用青泥瓦盆移栽了山丹花的种子,暂且把它放在书窗下,陪伴我轻声吟诗。

逐句剖析

"春去无芳可得寻":春天已经离去,再也找不到芬芳的花朵,

"山丹最晚出云林":山丹花却是最晚从山林中开放出来。

"柿红一色明罗袖":山丹花那如柿子般的红色,鲜艳得如同明亮的罗袖,

"金粉群虫集宝簪":花蕊上金色的花粉,吸引着一群群虫子聚集,就像宝簪上点缀着金粉。

"花似鹿葱还耐久":山丹花的外形与鹿葱相似,但花期却更加持久,

"叶如芍药不多深":叶子如同芍药,只是颜色没有那么深。

"青泥瓦斛移山蘤":我用青泥瓦盆移栽了山丹花的种子,

"聊著书窗伴小吟":暂且把它放在书窗下,陪伴我轻声吟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山丹花》为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七言律诗。诗开篇“春去无芳可得寻,山丹最晚出云林”,点明山丹花晚春绽放的独特时间。接着“柿红一色明罗袖,金粉群虫集宝簪”生动描绘其鲜艳色彩与独特花蕊。“花似鹿葱还耐久,叶如芍药不多深”将其与鹿葱、芍药对比,突出花期与叶形特点。尾联“青泥瓦斛移山菂,聊著书窗伴小吟”,尽显诗人对山丹花的喜爱,移栽至窗前相伴,整首诗借咏山丹花,展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衬托:首联“春去无芳可得寻,山丹最晚出云林”,将山丹花置于春末百花凋零的背景下,以“春去无芳”的衰败景象衬托出山丹花“最晚出”的独特,突出其在百花谢幕时才登场的与众不同,使山丹花的形象更显鲜明。比喻:颔联“柿红一色明罗袖,金粉群虫集宝簪”,诗人把山丹花的颜色比作“柿红”,形象地展现出山丹花色彩的鲜艳浓烈;将花蕊上聚集的群虫比作“金粉群虫集宝簪”,生动描绘出花蕊吸引昆虫的画面,使山丹花的明艳与灵动跃然纸上。对比:颈联“花似鹿葱还耐久,叶如芍药不多深”,诗人将山丹花与鹿葱、芍药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突出山丹花花期长于鹿葱的特点,以及叶子在形态和颜色深度上与芍药的差异,从多个角度展现山丹花的独特之处。借物抒情:尾联“青泥瓦斛移山蘤,聊著书窗伴小吟”,诗人通过将山丹花移栽至书窗下陪伴自己吟诗这一行为,借山丹花抒发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珍视之情,使情感表达更含蓄且富有韵味。

2. 分段赏析

首联,开篇便营造出一种暮春时节百花凋零的落寞氛围。“春去无芳”直白地描绘出随着春天逝去,繁花纷纷谢幕,世间一片荒芜,难觅芬芳的景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山丹最晚出云林”显得尤为夺目。诗人运用反衬手法,以百花的消逝凸显山丹花的姗姗来迟。一个“晚”字,不仅点明山丹花独特的开放时间,更暗示其不畏春逝、特立独行的品性,勾起读者对这迟开之花的好奇与期待。颔联,诗人把视角聚焦于山丹花的形态与色泽,展开细腻描摹。“柿红一色明罗袖”,将山丹花的颜色比作鲜艳的柿红,那如红绸般明艳的色彩,仿佛能照亮人的衣袖,生动展现出山丹花色泽的浓烈与纯粹。“金粉群虫集宝簪”则进一步刻画花蕊,把花蕊比作金粉点缀的宝簪,形象地描绘出花蕊的精致,同时“群虫集”这一动态画面,为静态的花朵增添了生机与活力,展现出自然万物对山丹花的喜爱,侧面烘托出山丹花的魅力。颈联,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将山丹花与鹿葱、芍药作比较。“花似鹿葱还耐久”,指出山丹花虽在外形上与鹿葱有相似之处,但花期却比鹿葱更持久,突出了山丹花顽强的生命力。“叶如芍药不多深”,拿山丹花的叶子与芍药相比,说明其叶子在颜色深度上不及芍药,在相似中又点明差异,从花与叶两个维度,全方位展现出山丹花独特的形态特征。尾联,诗人笔锋一转,从对山丹花的外在描写转向诗人自身的行为。诗人用“青泥瓦斛”移栽山丹花,将其置于书窗之下,陪伴自己吟诗。这一行为直白地流露出诗人对山丹花的喜爱之情。书窗下的山丹花,不仅是自然之美的象征,更成为诗人精神世界的陪伴者,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珍视,以及在自然中寻求宁静与诗意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杨万里《竹枝歌七首其一》

下一篇:宋·杨万里《鹅儿黄似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