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秋不是惜年华":感伤秋天并非惋惜青春流逝,
"别忆春风碧玉家":离别后总忆起碧玉闺阁中的春风往事。
"强向衰丛见芳意":硬要从枯败草丛中寻找生机,
"茱萸红实似繁花":那茱萸的红果实竟像繁花般绚烂。
唐代诗人
司空曙(720?~790?),唐代诗人。字文明,一说字文初。广平(今河北永年东南,一说今北京西)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早年赴京应试不第,安史乱中避地南方,代宗大历初登进士第,累官左拾遗。其诗多写自然景色和乡情旅思,或寄意幽远,或直抒哀愁,风格婉雅闲淡,语近性情,长于五律。司空曙还有不少赠别、交游的作品,工于造句,深于述情,名篇有七绝《江村即事》。代表作品有《田家》《喜外弟卢纶见宿》。著有《司空文明诗集》。
1. 分段赏析
首句“伤秋不是惜年华”,开篇即打破传统悲秋诗的窠臼。“伤秋”二字虽承袭文人悲秋传统,却通过“不是惜年华”的否定句式,将情感重心从时光流逝的普遍哀叹,转向更深层的生命际遇之思。“惜年华”本指惋惜青春,但结合诗人经历——司空曙因耿介性格屡遭贬谪、生活清贫,此处暗含对命运多舛的隐痛。一个“伤”字既勾连秋景萧瑟,又为后文追忆埋下伏笔,形成虚实交织的抒情基调。次句“别忆春风碧玉家”,“春风”与“碧玉家”构成双重隐喻。前者既指逝去的春日暖阳,亦象征诗人早年未受贬谪时的顺遂境遇;后者化用乐府《碧玉歌》“碧玉小家女”意象,以“家”代指理想中的精神归宿,暗合司空曙“清雅脱俗”的诗风特质。动词“别忆”尤为精妙——“别”字既指离别故园,亦暗示与美好岁月诀别;“忆”字则牵引出今昔对比的怅惘,使无形追思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春风庭院。第三句“强向衰丛见芳意”,“强”字力透纸背,既显衰败秋景中寻觅生机的艰难,又映射诗人困顿中强自振作的精神姿态。白居易评司空曙诗“幽凄情调间写乱后心情”,此句正得其神髓。“衰丛”以枯败草木喻指中唐动荡时局,与“芳意”形成尖锐对立,而“见”字在此陡转——衰败处寻得希望,既见诗眼之奇,更显人格之韧。这种于绝望处生发希望的笔法,与杜甫“感时花溅泪”异曲同工。尾句“茱萸红实似繁花”,以茱萸意象完成情感升华。重阳茱萸本有辟邪延寿之意,诗人却反用其“红实”特征:密集如星的果实本属秋日萧瑟之物,偏以“似繁花”作比,既营造“衰飒中见秾丽”的视觉反差,又以虚写实,暗喻劫后余生的生命尊严。此句与王维“遍插茱萸少一人”形成对话——王诗写亲友离散之憾,司空曙则借茱萸红实,将个人身世之悲升华为对生命韧性的礼赞,体现了咏秋诗中的"哀而不伤"的特色。
上一篇:唐·齐己《夏日草堂作》
下一篇:唐·张籍《寄菖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