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ò
sōng
yuán
chén
chuī
gōng
diàn
liù
shǒu
sān

朝代:宋作者:杨万里浏览量:1
hòu
shān
shuǐ
xiàng
dōng
chí
què
bèi
qián
shān
xiàng
西
dào
shì
shuǐ
róu
xìng
shēng
shēng
màn
shēng
bēi

译文

后山阻隔住了水,水便向东奔涌而去,到了前山却又被阻隔,从而向西流去。说水柔和,没有脾气,但是水湍急时,声音似怒了一般,水缓慢时,声音却又让人感觉悲凉。

逐句剖析

"后山勒水向东驰":后山阻隔住了水,水便向东奔涌而去,

# 驰:疾行。,勒:约束。

"却被前山勒向西":到了前山却又被阻隔,从而向西流去。

"道是水柔无性气":说水柔和,没有脾气,

# 性气:犹言脾气。

"急声声怒慢声悲":但是水湍急时,声音似怒了一般,水缓慢时,声音却又让人感觉悲凉。

# 慢声:缓慢轻柔的声音。,急声:湍急的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三)》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七言绝句,作于1192年3月。此诗表面描绘溪水的流向与性情,实则借物抒情,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全诗运用拟人、托物言志、反衬等写作手法,将溪水象征为追求自由的主体,把山势比作束缚自由的力量。通过对溪水与山之间冲突的描写,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诗人的内心情志相融合。诗中以简洁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既体现了杨万里诗歌清新自然、灵动活泼的风格,又蕴含着对现实中束缚自由现象的深刻思考,是其诗作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本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于绍熙三年(1192年)创作的作品。当时,杨万里担任建康江东转运副使,这首诗便是他在任上外出考察时所作的记行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诗。诗歌描绘了后山水流本想向东奔驰,却被前山阻挡而向西流的情景。看似写水的流淌受山的制约,实则蕴含着对事物变化的思考。“道是水柔无性气,急声声怒慢声悲”,赋予水以人的情感和声音,说水并非柔弱无脾气,急流时发出愤怒的声音,缓慢时发出悲伤的声音。表达了诗人对山水间这一有趣自然现象的喜爱,同时也从水的变化中传达出一种哲理,即事物的发展并非总是顺遂,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2. 写作手法

拟人:动态冲突隐喻:首联“后山勒水向东驰,却被前山勒向西”赋予山水以人的动作,“勒”字将山势对溪水的阻挡比作缰绳束缚,生动展现自然力量的对抗,暗喻人生理想与现实困境的冲突。托物言志:全诗以溪水象征诗人对自由的追求,通过“急声声怒慢声悲”的拟人化描写,将溪水的抗争与无奈转化为对社会束缚的控诉,实现物我交融的抒情效果。反衬:溪水“向东驰”的自由态势与“勒向西”的强制转向形成对比,以自然之性的舒展与压抑,反衬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现实的压抑,深化托物言志的主题。象征:“后山”“前山”象征阻碍自由的外部力量,“溪水”则代表不屈的精神追求,通过自然意象的符号化处理,将具体景物升华为抽象哲理的载体。

3. 分段赏析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三)》首联“后山勒水向东驰,却被前山勒向西”以拟人化手法,将山势对溪水的阻挡比作“勒马”,生动展现溪水被两山强行改变流向的动态冲突,暗喻人生志向受阻的困境。颔联“道是水柔无性气,急声声怒慢声悲”通过水速与声响的变化,以“急声怒”“慢声悲”的拟人化描写,将溪水的抗争与无奈具象化为情感宣泄,既呼应首联的冲突,又深化了托物言志的主题。全诗以溪水象征诗人对自由的追求,借山势的横阻隐喻现实束缚,通过“勒水”的动态画面与“声怒声悲”的听觉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为可感的自然场景,语言简练而意象鲜明,既展现了杨万里“活法”诗风的灵动性,又蕴含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尾联虽未直接抒情,却以溪水的“怒”与“悲”完成情感升华,使全诗在自然意象与人生哲思的交融中,实现了含蓄与深刻的统一。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充满自然趣味和哲理的七言绝句。其中拟人、对比手法的运用巧妙,使诗歌生动地展现了山水间水流的变化和特点。语言自然明快,以质朴的文字描绘出独特的自然景象,将水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从内容上看,不仅描绘了山水之景,还蕴含着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思考,富有哲理意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精巧清新的“诚斋体”诗,确有其独特的内蕴和情趣,可谓既发议论又意在言外,《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即是一例。这组诗精妙清新,含意隽永,有如东坡《题西林壁》,完全是从山水描述中阐发其情趣和哲理。诗中的行人和溪水都被层峦迭嶂所戏弄,山岭或者一放一拦,或者向东向西,搅扰得行人恼恨溪水怨怒。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游山玩水时的霎那感受,但实际上却正是人间行路难的亘常写照,可谓从一滴水看到汪洋大海。它的议论是暗含在诗意之中,山水阻勒的意象是在议论句式中得到显现的,这是典型的宋诗表达方式。这样的议论诗,既避兔了寻辞摘句的生硬,也冲决了空泛说教的枯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给人以美感的享受。

现代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朱靖华《百家唐宋诗新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杨万里《赠临川严泰伯秀才》

下一篇:宋·杨万里《三月三日雨作遣闷十绝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