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桃昔所传":从前就有种植桃树的传说,
"种枣予所欲":而种植枣树是我所想要做的。
"在实为美果":从果实方面来说它是美味的果子,
"论材又良木":从木材方面来讨论又是优良的木材。
"余甘入邻家":多余的带有余味的枣子落到邻居家,
"尚得馋妇逐":尚且能够引得贪吃的妇人去追逐。
"况余秋盘中":更何况金秋时节,我将枣盛于盘中,
"快噉取餍足":畅快地吃来求得饱足。
# 噉:一作啖。
"风包堕朱缯":被风吹动的枣儿像从红色的丝织品上掉落下来,
"日颗皱红玉":在阳光下的枣子像皱缩的红色玉石。
"贽享古已然":用枣子作为礼物进献在古代就已经是这样了,
"豳诗自宜录":《豳风》中的诗歌自然也应该收录关于枣的内容。
"沔怀青齐间":怀念青州和齐州一带,
# 沔:一作𥾝。
"万树荫平陆":千万棵枣树的树荫遮蔽了广阔的平原。
"谁云食之昏":谁说吃了枣子就会使人昏昧,
"匿知乃成俗":隐瞒这种认知竟然成了一种习俗。
"广庭觞圣寿":在广阔的庭院中为皇上的寿辰举杯庆祝,
"以此参肴蔌":把枣子作为菜肴和蔬菜的一种。
"愿比赤心投":希望能把自己比作赤诚的心进献,
# 比:张本作此。
"皇明傥予烛":皇上的圣明或许能照亮我。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分段赏析
前四句“种桃昔所传,种枣予所欲。在实为美果,论材又良木”,以种桃与种枣对比,直接表明自己对枣的喜爱,从果实和木材两方面夸赞枣的实用价值。“余甘入邻家,尚得馋妇逐。况余秋盘中,快噉取餍足”这几句,通过写枣的甘甜引得邻家馋妇追逐,以及自己在秋盘中大快朵颐,侧面表现出枣的美味诱人。“风包堕朱缯,日颗皱红玉”,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风中的枣比作红色的丝绸包裹,将阳光下的枣比作有皱纹的红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枣的色泽和形态之美。“贽享古已然,豳诗自宜录。沔怀青齐间,万树荫平陆”,提及枣在古代就用于祭祀等,又怀念青齐间枣树林荫遮蔽平陆的景象,增添了枣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感。“谁云食之昏,匿知乃成俗”,反驳了吃枣会让人昏聩的说法,批判了这种错误观念形成的习俗。“广庭觞圣寿,以此参肴蔌。愿比赤心投,皇明傥予烛”,最后写在广庭为皇帝祝寿时,枣作为菜肴之一,诗人希望自己能像枣一样,以赤心投入,得到皇帝的明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渴望得到赏识和重用的心情。
上一篇:宋·王安石《收盐》
下一篇:宋·王安石《与北山道人》